德国历史 (1945年—1990年)

1945年至1990年德國歷史指從1945年納粹德國於二戰被盟军擊潰、兩德分裂至1990年重新統一的這段歷史。當納粹德國於二戰被擊潰後,德國因世界東西兩大陣營對立而分裂,即兩德分裂。德國被剝奪了戰爭收益,東部領土被波蘭和蘇聯所奪取。在戰爭結束時,德國有大約800萬外國流離失所者;[1] 主要是強迫勞動者和囚犯; 包括來自集中營系統的大約40萬人,[2]更多的倖存者,他們死於飢餓,惡劣的條件,謀殺或被處死。超過1000萬講德語的難民從中歐和東歐的其他國家抵達德國。[1]大約900萬德國人是戰俘,其中許多人被迫作為強迫勞動者數年,為德國在戰爭中遭受破壞的國家提供恢復原狀,並取消了一些工業設備作為賠償。

兩德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西德

东德

冷戰時期,德國分別由同盟國佔領西部和蘇聯佔領東部。直到1949年東西兩國建立時,德國人在政府中幾乎沒有發言權: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通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一個議會民主制且採取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以及具有自由的教會和工會。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通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是一個馬列主義社會主義共和國,一定程度上蘇聯共產黨影響的德國統一社會黨執政,以便將其保留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內。[3]

在經歷了1955年的萊茵河奇蹟後,西德成為歐洲最繁榮的經濟體。在康拉德·艾德諾的領導下,西德與法國,美國和以色列建立了牢固的關係。西德也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後來成為歐盟)。東德由於其經濟基本上是為了滿足蘇聯的需要而組織起來,因而停滯不前; 秘密警察(史塔西)嚴密控制著日常生活,柏林圍牆(1961年)結束了向西部不斷湧入的難民。德國於1990年重新統一。此後,隨著作為東德執政黨的統一社會黨的衰落和東德的垮台,德國也再次成為世界大國。

參考

  1. Stragart, Nicholas. . Bodley Head. 2015: 549.
  2. Wachsmann, Nikolaus. . Little, Brown. 2015: 544.
  3. Knowles, Chris. . History & Policy. History & Policy. 29 January 2014 [19 Jul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Works cited

  • Fulbrook, Mary. "The Two Germanies, 1945–90" (ch. 7)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Since 1990" (ch. 8) in A Concise History of German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3–249; 249–257.
  • Jean Edward Smith, Germany Beyond The Wall: People, Politics, and Prosperity,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69.
  • Jean Edward Smith, Lucius D. Clay: A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Henry, Holt, & Company, 1990.
  • Jean Edward Smith, The Defense of Berli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 1963.
  • Jean Edward Smith, The Papers of Lucius D. Clay, 2 Vols.,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4.
  • David H Childs, German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pre-1918 to the restoration of German unity), Batsford, Third edition, 1991. ISBN 0-7134-6795-9
  • David H Childs and Jeffrey Johnson, West Germany: Politics And Society, Croom Helm, 1982. ISBN 0-7099-0702-8
  • David H Childs, The Two Red Flags: European Social Democracy & Soviet Communism Since 1945, Routledge, 200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