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吉
徐清吉(1907年—1982年)生于佳里镇。他与郭水潭、王登山曾经加入日本人多田利郎在1929年(昭和4年)创立的“南溟艺园”。是日治时期盐分地带文学作家群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位,也被后人列入北门七子。
徐清吉 | |
汉字 | |
---|---|
白话字 | |
台罗拼音 |
生平事迹
外部图片 | |
---|---|
![]() |
昭和六年(1931年)加入「南溟艺园」,次年与吴新荣、郭水潭等人共组「佳里青风会」。[1] 徐清吉与郭水潭交情不错,是郭水潭高等科的同学。日治时期曾任职疟疾防遏所。吴新荣在战后发表的〈盐分地带的回顾〉一文,生动而具体地描述这位伙伴的性格与形象,说:「他(徐清吉)不过是个文学的爱好者,在盐分地带中并无什么创作,但他在这里却是不可缺的一人。因为他有一种粘性或油性的性格;粘性是有吸收及团结的作用,油性是有圆滑及缓和的作用,这使他成为盐分地带公认的好人,而且最忠实的一人。」[2] 除了加入「南溟艺园」、「佳里青风会」,徐清吉后来也成为「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的创会会员。该组识在昭和十年(1925年)成立,是台湾文艺联盟的分支。几位支部成员积极创作,分别在当时的文艺刊物《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台湾文学》、《文艺台湾》等,以及各日刊报纸上发表作品。徐清吉当时的创作情况,目前可见到的是伙伴林芳年的说法,说:「徐清吉偶也会参加发表作品,嗣后他的兴趣因转移于俚谚收集工作,成为该方面的专家」。[3]
徐清吉在日治时期的文学活动参与方面,除了加入「南溟艺园」、「佳里青风会」、「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并积极参与这些社团的活动以外,他在1936年12月28日曾与郭水潭、吴新荣等人,到台南铁路饭店会见来台访问的中国作家郁达夫,并且与众人讨论文学问题。次年的6月16日,徐清吉与盐分地带同人郭水潭、林芳年、黄炭、陈培初、庄闹得等人召开欢迎会,接待来访的陈绍馨;9月20日,他则与郭水潭、林芳年、陈培初、黄炭、郑国津、自尺、谢得宜等人召开欢迎宴,接待来访的日籍诗人黑木讴子,并且讨论文艺。[4]
徐清吉于战后就停止诗文创作,全力投入乡土俚谚、歌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