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垅社

后垅社道卡斯族后垅五社之一,位在台湾苗栗县后龙镇龙津里的南社和田厝。后龙镇之名称乃源自此社。

名称由来

「后垅」一词之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1. 道卡斯族社名,原名「雅斯社(Yass)」或「阿兰社(Auran)」,尔后于清治时期康熙年间入垦的汉人将「阿兰」之音讹转为「后垅」并借以称其地。
  2. 「垅」即指长条状丘垄之地,而「后垅」即后边有丘垄之村庄。
  3. 「后垅」为当地原住民对汉人之称呼,又做「凹浪」,以台语之义即是无用之人。

另外,《清乾隆年间舆图》对此地有三种称呼:「垅社」、「垅社」、「后垅」。而其中的「南社」又称「南势社」[1]

历史

清治时期

  • 1694年(康熙33年),《台湾府志》已有「后垅社」之记载。《诸罗县志》亦有记述:「后垅港在后垅社前,港面甚阔,商船到此载脂麻。」
  • 1764年(乾隆29年),设立后垅堡
  • 清乾隆年间,后垅社总通事李马力曾在田厝设立文武社学[1]

日治时期

  • 1902年(明治29年),设后垅支厅
  • 1920年(大正9年),改为「后龙」,并成立役场[1]

战后时期

  • 1946年(民国35年),改设后龙乡。
  • 1951年(民国40年),改设后龙镇[1]

参见

参考数据

  1. 黄丙煌主修; 谢淸辉监修. . 苗栗县后龙镇: 苗栗县后龙镇公所. 2002年2月 [2015-07-31]. ISBN 95701084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