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義

張經義1979年12月6日[1]臺灣雲林縣二崙[2]國立政治大學畢業,上海東方衛視白宮記者兼上海廣播電視台北美新闻中心主编,白宫记者协会成员和白宫外国记者团副会长[3][4]。他也是歷史上首位華人白宮中文記者、以及唯一搭乘過美國總統專機的中文媒體記者[5]

張經義
出生 (1979-12-06) 1979年12月6日
臺灣雲林縣二崙鄉
国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
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新聞學學士
紐約大學國際關係碩士
职业記者、作家
雇主東方衛視
知名于首位白宮記者協會中文媒體記者
网站張經義之《白宮義見》
張經義的微博
張經義的Bilibili个人空间

生平

求學

張經義出生於台灣雲林[6],成長於板橋,畢業於板橋高中學。大學聯考時考進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新聞與阿拉伯語學系雙學士學位,又於紐約大學取得國際關係碩士學位,曾赴進修一年[7]

职业生涯

張經義曾於《远见杂志》、《世界日报》等新聞媒體工作過[6]。2010年,成為香港鳳凰衛視華盛頓記者。2011年,成為美國白宮外國記者團成員。2012年6月15日,成為美國白宫外国记者团副会长。2014年7月12日,加入東方衛視[5][8]

爭議

2020年4月8日,張經義在白宮記者會提問美國總統特朗普時一開始時表示:「非常謝謝你,總統先生,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人正密切關注這場記者會,所以我代表外國記者團...」接著特朗普兩度詢問張經義來自哪裡(原文:英語:),張經義簡短回答「台灣」(原文:英語:)並繼續其提問,張經義提問了關於伊朗制裁與桑德斯退選議題,並未提問關於兩岸議題[9]

此消息傳到台灣立即引發爭議,網民指其實則為中國大陸媒體上海東方衛視工作,並非台灣媒體。4月16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陸委會)以其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3條第2項,表示將對張經義開罰[10],但陸委會宣布開鍘後,一時間卻理不清究竟要由哪個主管機關調查處理並開罰,從內政部推託到文化部,再轉到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陸委會最後宣布將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進行查處[11][12]。4月18日,美國專欄作家Charlie Kirk在其推文中表示:「為什麼中共的情報員總是可以獲得進入白宮簡報室的方式?這位『記者』向總統說謊,自稱自己來自台灣,但他其實是上海文廣傳媒集團的人,該媒體是中共大外宣的一部份。」推文最末評論道,若認為張經義應該被逮捕或驅逐出境者,請轉推該則推文[13][14];同日,川普在推特轉發Charlie Kirk的貼文並表示「Cut him off now!」[15]

張經義在Facebook及新浪微博發布短片顯示,他過去在越南、法國與印度等多地提問特朗普時,都有表明他是上海文廣傳媒集團的記者,最後他表示:「做為一名記者,我問心無愧,公道自在人心。」[16][17]隨著事件的發酵,在4月18日晚間舉行的白宮記者會已無張經義的身影[18]。不過,根據張經義在其Facebook專頁張經義之《白宮義見》6月26日與7月2日中提及,他仍為白宮輪值記者,並持續接受白宮新冠病毒檢測[19]

該事件在包括中國大陸[20]與澳門[21]的媒體,乃至於美國[22]、馬來西亞[23]與新加坡[24]的媒體指出,張經義是中美關係矛盾與台灣政府反中政策下的犧牲品[24]

作品

張經義曾出版《白宮義見》一書[5],目前亦為《商業周刊》的專欄作家[8][25]。商周專欄在事件發生後未再更新。

節目

  • 白宫義见SMG上海电视台 第01集-第59集
  • 人文講堂- 前進白宮之路 - 張經義
  • 白宮內幕他們都知道!台灣駐外記者的視界

參考資料

  1. 2016年12月6日張經義微博:“難忘的生日,彷若重生。”
  2. 陳雅玲. . 聯合新聞網. 2019-07-02 [202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3).
  3. . 澎湃新聞.
  4. . 中時電子報.
  5. . 三立新聞網.
  6. . 多維新聞網.
  7. 刁明芳. . 中時電子報. 2019-05-02 [2020-04-10].
  8. . RFI.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9. . [2020-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10. . [202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11. 記者徐偉真、黃有容,陸委會要鍘張經義 部會互推不想「認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聯合新聞網,2020年4月17日
  12. 記者黃國樑,張經義案「丟包」NCC 前委員:內部苦惱要怎麼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聯合新聞網,2020年4月23日
  13. 記者彭琬馨,張經義任職中媒被抓包 川普:現在就把他踢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自由時報,2019年4月18日
  14. . [202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15. . [202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8).
  16. . 明報. 2020-04-19.
  17. . 中央社. [202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2).
  18. . 自由時報. [2020-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0).
  19. .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20. . 人民日报.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21. . 澳門日報.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3).
  22. . 世界日報.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3).
  23. . 東方日報.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24. . 联合早报.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25. . 商業周刊.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7).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