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干琦

张干琦[注 1]1961年),台湾摄影师,曾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纽约摄影三年展。[4]截至2021年9月,张干琦为台湾唯一的马格兰摄影通信社会员。[5]

张干琦
英文名
出生1961年(62—63岁)
 中华民国台湾省台中县乌日乡(今台中市乌日区)
国籍 中华民国
职业纪实摄影师
知名作品《》、《唐人街》
头衔马格兰摄影通信社终身会员
受影响于
  • 尤金·理查兹

生平

张干琦于1961年生于台中县乌日乡,在家中为长子,下有四个妹妹。父亲胃出血的手术用光了家中的积蓄,因此张干琦的家境贫困,父母总是没日没夜地工作,直到张干琦六岁家中才有电力,十岁才搬到台中市区。在回忆录《消失的地方》中,张干琦自述:「我离开了小村和童年的记忆,但它们永远都在我的脑海里。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叔叔、阿姨、侄子和伙伴们。我从未停止想念自己的出生地,但却离它越来越远。」[6]

张干琦的成绩并不理想,重考才考上了丰原高中,并在求学的过程当中,对英语、摄影产生了兴趣。[7]1980年,张干琦进入东吴大学英文系。毕业退伍后,张干琦回系上当了一年助教存钱。1988年,张干琦在学姊介绍下,至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留学,瞄准教育学系的多媒体教育学程,并且兼了三份学校的摄影工作,两年后取得教育硕士学位[7][8]

毕业后,张干琦参加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工作坊,拍摄了从日本移民到美国的小家庭中,完全不懂英文的小女孩适应新环境的东西文化冲击。张干琦以这系列作品,于1990年获选为美国年度大专院校杰出摄影家首奖,先后进入《国家地理杂志》、《西雅图时报》、《巴尔的摩太阳报》工作。并且在接下来的十年中赢得了世界各地二十多项专业摄影比赛奖项及荣誉,其中国际年度新闻摄影奖曾获多次。张干琦于1995年获得马格兰摄影通信社提名,2001年正式成为终身会员,为该通信社第一位华人。[5][9]:263

2001年,张干琦首次于台湾举办个展,地点为台北市立美术馆,其中最受瞩目的摄影作品为《》和《唐人街》。2007年,张干琦开始主持个人摄影工作坊,翌年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大型个展「」。[7]2015年,策展人郑慧华邀请张干琦为「现实秘境」展览创作,张干琦因而拍摄了录像作品《非战之战》(The War That Never Was)。[10]俄乌战争爆发后,张干琦多次前往乌克兰战场,实地拍摄新闻照片。[11]2022年,张干琦获得财团法人卓越新闻奖基金会的新闻志业特殊贡献奖,并以《与乌克兰站在一起》获得菲利普·琼斯·格里菲斯奖,为奖项2016年创立以来第一位华人得主。[5][12]

作品

《》(

张干琦的早期代表作为摄影画册《》(),在台湾传统宗教形式的精神疾病收容机构「龙发堂」拍摄,反映精神病人的生活状态。[13][14]早在1980年代,已有多位报导摄影师以龙发堂为题材,如周本骥、侯聪慧,但回响最大者,当属张干琦。[15]:701992年,张干琦开始造访龙发堂,直到1998年,龙发堂才通过他的摄影申请。拍摄过程紧凑,管理员会先为炼起的一对病人整理好衣服,再交给张干琦拍摄。张干琦每对病人拍两张,与病人的交互只有几秒钟,但他认为「我与这些凝固在底片上的影像的交互始终在延长,而且会越来越长。」[15]:70

张干琦的《》于2001年在台北市立美术馆第一次展出,同年展于威尼斯双年展,翌年展于圣保罗双年展[16]《》除了正面回响以外,也受到了严厉批评。《》在美国工作室出片时,其他摄影师赞叹:「虽然这种治疗方式真是极端,不过,这些照片真是美极了!」[15]:71黄筑将张干琦的摄影视角与周本骥、侯聪慧等人比较,在肯定其摄影美学之余,批评张干琦美化了悲剧,「剥削边缘个体的历史、脉络和空间」,是在消费龙发堂的精神病患。[17]:59[18]:762006年,龙发堂已改制为开丰纪念基金会,释心贤师父接受黄筑采访时表示,曾经「请他(张干琦)不要把这些孩子的脸拍得这么清楚,要处理过才行,不然会侵犯他们的隐私权,要发表也要让我们这里先看过」,张干琦却没有做到。[15]:71

《唐人街》(

张干琦之所以决定拍摄《唐人街》(),是因为在前马格南摄影师尤金·理查兹的课程中,听见老师说唐人街是几乎没有被拍过的题材,因此才尝试这个主题。[6]1996年,在《国家地理杂志》和纽约社工的支持下,张干琦搬入唐人街体验非法移民生活,后于1998年以五种语言在《国家地理杂志》与《时代杂志》刊登黑白摄影作品而造成轰动。美国劳工部因此开始查缉苛待非法移民的雇主。[7]1999年,张干琦的纽约唐人街非法移民摄影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日常生活类首奖,并于同年10月荣获尤金‧史密斯纪念基金会的人道摄影奖。[19]

2000年以后,张干琦开始在福建寻找这些唐人街移民的家人,总共拍摄了二十个非法移民的家庭,并且改用彩色胶卷拍摄,以与纽约拍摄的照片形成对比。[6]2008年,张干琦在新加坡大型个展首次同时展出《唐人街》纽约无身分移民及中国福州家人的照片,并且为其拍摄了第一支录像作品,在展场以90度角的双屏幕投影。除了各个家庭分离多少年的字幕说明,张干琦也放入移民访谈的录音,表达移民对纽约生活的哀叹、对亲人的思念。[20]:272-273《唐人街》分别于2011年、2012年展于威尼斯双年展和纽约国际摄影中心[16]

其他摄影作品

张干琦的其他摄影系列还有反讽台湾婚纱摄影的《我愿意》()、揭露仲介越南新娘真相的《囍》()、以跨国移动时空转换为主题的《时差》()、《国家地理杂志》委托拍摄的《脱北者》()、纪录坦桑尼亚毒品泛滥的《邦戈热》()等。[5][21]除了静态摄影,张干琦也有结合视频的摄影。[21]

2014年,张干琦结合环境音和过去拍摄的日常作品,剪成自传式纪录短片《在路上》()送给儿女。[7][22]

出版品

书名 出版单位 出版年 ISBN
I do I do I do 台北:拍得丽基金会 2002 ISBN 978-957-978-172-5
The Chain 伦敦:手推车 2002 ISBN 0-9542079-5-5
Chien-Chi Chang: Double Happiness 纽约:光圈基金会 2005 ISBN 1-931788-56-1
Doubleness: photography of Chang Chien-Chi 新加坡:迪迪埃-米勒 2008 ISBN 978-981-05-9658-3
Chien-Chi Chang: Jet Lag 德国:哈杰坎茨 2015 ISBN 978-377-574-025-8

评论

2006年,国立交通大学教授刘纪蕙与张干琦对谈时,定义张干琦的作品为「报导、 新闻、纪实方面的摄影」。[23]:323推荐张干琦进入马格兰摄影通信社的摄影师菲利普·琼斯·格里菲斯表示:「张干琦的作品带着一种特质。他会为身旁的新发现所喜。他是个带着相机的诗人。」[7]

媒体工作者庄永康在2008年张干琦的个展评论道,张干琦的个人风格与担任摄影记者的经历有关,作品「具有新闻摄影的基本功要素,但每个系列都在在超越了新闻摄影范畴,向『艺术摄影』领域大步迈进。」[9]:263徐蕴康则评论,「他的照片论文()不仅让人反思观看的命题,这一组组的肖像所隐含的身体的政治性,更开展出当今全球化社会与离散族群、阶级、经济、劳动、家庭……相关的众多议题」。[20]:269

注释

  1. 中国大陆的报道中,有的使用“张琦”[1],有的使用“张琦”[2][3]

参考数据

  1. . 中国摄影家. 2015, (11): 21 [2023-07-18] (中文(中国大陆)). 张干琦《时差》本书(Jet Lag)将由哈特耶·坎兹出版社(Hatje Cantz)于2015年12月正式出版。
  2. 伏天煜. . 2021 [2023-07-26]. doi:10.27245/d.cnki.gnjsu.2021.0033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中文(中国大陆)).
  3. . 新浪网. 2007-11-20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中文(中国大陆)).
  4. 张干琦. . 镜周刊. 2022-05-24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中文(繁体)).
  5. 简秀枝. . 典藏ARTouch.com. 2022-10-12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中文(台湾)).
  6. . 中国摄影网.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中文(中国大陆)).
  7. 云乔. . 典藏ARTouch.com. 2021-10-15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中文(台湾)).
  8. 国立台湾美术馆. . 国家摄影文化中心.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中文(台湾)).
  9. 庄永康. . 文化研究. 2008-09-01, (7). ISSN 1816-0514. doi:10.6752/JCS.200809_(7).0013 (中文(台湾)).
  10. 林怡秀. . 新活水 Fountain. 2018-05-22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中文(繁体)).
  11. 凌美雪.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中文).
  12. 谢文哲. . 镜周刊 Mirror Media. 2023-06-01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中文(繁体)).
  13. 简秀枝. . i-media 爱传媒. 2021-11-22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中文(台湾)).
  14. 简秀枝. . 典藏ARTouch.com. 2022-10-12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中文(台湾)).
  15. 罗布. . 中国摄影. 2012, (3): 70-89 (中文(中国大陆)).
  16. . Pulitzer Center.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英语).
  17. 曾郁真. . 议艺份子 (桃园县: 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 2018-04-01, (30): 55-72 Airiti Library (中文(台湾)).
  18. 黄筑. . 台南市: 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 2007 (中文(台湾)).
  19. . 艺术与社会. [2023-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中文(台湾)).
  20. 徐蕴康. . 文化研究. 2008-09-01, (7). ISSN 1816-0514. doi:10.6752/JCS.200809_(7).0014 (中文(台湾)).
  21. . 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网.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中文).
  22. Rinse. . The News Lens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06-30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美国英语).
  23. 林志明; 刘纪蕙. . 文化研究. 2006-03-01, (2): 319-345. ISSN 1816-0514. doi:10.6752/JCS.200603_(2).0011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