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 (植物)
常山(學名:),別稱白常山、黃常山、雞骨常山、狗骨常山、 茗葉常山、南常山、土常山、大常山、恆山、大金刀、鴨屎草、雞屎草、雞尿草、雞骨風、雞骨黃山、雞骨木、風骨木、 擺子藥、翻天印、黃常見、樹盤根、果拜扭、野蘭子、一枝蘭、一枝藍、互草、蜀漆、甜茶、 窩逼逼裡、過擺留及俄比比尼等[3][4][5][6][7][8],為繡球花科常山屬植物[3],種加詞 febrifuga 意為「解熱的,退熱的 」[9]。全株有毒,誤服過量可致嘔吐、腹瀉及頭昏等症狀[6]。因一位住在常山的和尚發現其醫藥用途,故而命名為常山[10]。
常山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山茱萸目 Cornales |
科: | 绣球花科 Hydrangeaceae |
属: | 常山屬 Dichroa |
种: | 常山 D. febrifuga |
二名法 | |
Dichroa febrifuga Lour.[1] | |
異名 | |
|
分佈
本種現分佈於亞洲的中國、台灣、日本琉球群島[11]、越南、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印尼[12]、菲律賓[12]、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地[1]。中國國內分於廣西、廣東、香港[13]、福建、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甘肅、江西、陝西、西藏、貴州等省區[1],本種喜生於山野、林邊、溝邊等陰濕之處[12][14],亦有人工栽種[15]。
形態特徵
常山是一種落葉灌木植物,高約0.4-2公尺[16]。主根圓柱形,常為彎曲[4],粗壯,木質化[5],表皮灰棕或黃棕色[4],斷面黃色,粗約1.5厘米[5],長約30厘米以上[4];莖枝直立[17],圓形,綠色[17],幼時披黃色短毛,具明顯的節[4];小枝圓柱形或稍有4鈍棱[14],無毛或疏披黃色微柔毛[5],表面綠色,帶紫色,稍肉質[14]。
葉
葉為長圓形、橢圓形、倒卵狀橢圓形、闊披針形[12],少為披針形[4],形狀差異大,單葉對生[15],頂端短漸尖[18],基部楔形,邊緣疏披或密披鋸齒或小齒[11],表面深綠色[4],無毛或披黃色柔毛[18],背面有時稀疏短柔毛[14],葉中脈表面凹陷,網脈表面不明顯[12],側脈每邊8-10對[16],稍為彎拱向上[14],長約5[12]-25[14]厘米,寬約2[11]-10[14]厘米;葉柄無毛或有時疏披短柔毛[14],長約1[4]-5[14]厘米。
花果
花為兩性花[18],藍色或青紫色,密生而排列成近圓錐狀傘房花序,頂生或長於枝條頂端的葉腋[14],披細柔毛,長可達8厘米[16];花蕾時近球形[5],盛開時花直徑約1厘米[14];花序梗密披棕黃色短柔毛[5][18],長約2厘米[4];小花梗披短柔毛[5][18],長約3-5毫米[4];苞片線狀披針形,早落[4];花萼倒圓錐形,淡藍色,長約4毫米[4];萼片4-7枚,寬三角形,急尖[11],密披棕色細柔毛[4][16];花瓣長圓狀橢圓形或卵形[4],藍白色[6],頂端鈍,基部截形[4],4-7枚,近肉質,無毛[16],花開時反卷,長約8毫米,寬約3毫米[4];雄蕊10-20枚,長於花瓣基部[4],半數與花瓣對生;花絲扁平,常有斑點[18],初時與花瓣貼着,其後分離,長約2-6毫米[4];花藥近長橢圓形,藍色[4],無毛,2室縱裂[4],於花蕾時藥室的背部貼着花絲[11];雌蕊1枚[6];子房半下位[6],長圓形,藍色,1室,胚珠多數[4];花柱棒狀[14],4-6枚,初為基部合生[12],上半部擴大[11],長約2毫米[4];柱頭長橢圓狀卵形[11]。果為漿果,卵球形[14],成熟時深藍色[6][17],乾後變為黑色[4],直徑約4[12]-7[4]毫米;具宿存的花柱及萼片[5];種子多數,長約1毫米,種皮具網紋[14]。
醫藥用途
根莖
本種以乾燥根莖入藥,中藥名為常山,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19],《神農本草經》中原文記載為「常山,味苦,寒;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一名互草。生川谷。」[7]。藥材主產於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19],味苦、辛,性寒,有毒[8],歸肺、心、肝經[10],為中醫傳統治療瘧疾的藥物,但副作用較大[19]。具截瘧、祛痰、散結、清熱解毒、燥濕利痰、活血止痛等功效[4][7][19],主治瘧疾、傷寒、傷寒引致的發燒、發燒造成的神志異常、腹痛、欲吐不能、胸膈脹滿、宿食難消、老痰積飲、熱毒瘡瘍、風濕痹痛、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等[4][7]。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常山中的活性成份黃常山鹼為抗瘧的有效成份[19],常山具抗瘧、抗阿米巴原蟲、抗病毒感染、抗炎、抗腫瘤、降血壓[7]、殺滅滴蟲、催吐、解熱等作用[4][19],水浸膏對雞瘧具顯著療效[7],臨床應用於結腸炎、病毒性肝炎、急性闌尾炎、慢性盆腔炎、高膽紅素血症等治療上[19]。但因有催吐的副作用,孕婦忌用[17];老年體弱者慎服[15];因易損傷真氣,故久病體弱及氣虛者不宜服用[7]。
藥材鑑定
中藥常山以乾燥根莖入藥,於秋季採挖,清除鬚根等雜質後洗淨曬乾[20];本品呈圓柱形,質地堅硬,枯瘦光滑[21],不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揚,呈乾柴狀[20];表皮棕黃色,剝落處露出淡黃色木部,木化程度高,橫切面黃白色,呈放射狀,射線類白色[20];表皮容易剝落,具細縱紋[20];常呈彎曲扭轉,或有分枝,形如雞骨狀[21],直徑約0.5-2厘米,長約9-15厘米[20];氣微,味微苦,無臭[21];傳統經驗則認為以質地堅硬及斷面色淡黃色者為佳[21]。本品種載錄於《中國藥典》2005年版,定為中藥常山的法定原植物來源種,主要透過性狀、組織粉末特徵等鑒別資料,以控制藥材的質量[19]。
毒性
本品全株具毒性,服用10克乾燥的根部足以導致中毒,毒性成份為常山鹼,常山鹼對迷走神經及交感神經末梢起刺激作用,並會破壞黏膜,引致腸胃道出血等症狀,中毒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吐血、便血、低血壓、心悸、心律不正、循環系統衰竭,嚴重甚至死亡[22]。
參考
- . . 美國農業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 . The Plant List. [201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7).
- . .
- (PDF). 2: 114–115.
- 林有潤、韋強、謝振華. . 南方日報出版社. 2010年6月: 第82頁. ISBN 978-7-5491-0000-2.
- . 陶隱夕. 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8年8月: 第425-427頁. ISBN 978-7-5330-2529-8.
- . 沈連生. 華夏出版社. 2007年7月: 第133頁. ISBN 978-7-5080-2966-5.
- . 樹木谷. [201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 陳沫金. .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0年4月: 第63-64頁. ISBN 978-7-5306-5563-4.
- (PDF). 2: 190–191.
- (PDF). 8: 53.
- (PDF). 3: 112–113.
- . 王玉生、蔡岳文. 南方日報出版社. 2011年4月: 第94頁. ISBN 978-7-5491-0180-1.
- (PDF). 2: 190–191.
-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 三聯書店. 1996年11月: 第405-406頁. ISBN 962-04-1326-1.
- (PDF). 2: 528–529.
- . 趙中振、蕭培根. 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 2006年8月: 第309-311頁. ISBN 978-988-99226-0-3.
- . 趙中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2003年10月: 第290頁. ISBN 988-97448-1-3.
- . 趙中振、陳虎彪. 萬里機構. 2010年1月: 第168頁. ISBN 978-962-14-4150-8.
- . 香港醫院管理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香港有毒植物圖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8).
外部連結
- 雷祥麟:〈常山:一個新抗瘧藥的誕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常山 Changsh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常山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常山 Chang Sh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
- (简体中文). 植物通. [November 19, 2011].
- (简体中文). 中國植物圖像庫. [November 19, 2011].
- (简体中文). 中國自然標本館 物種相冊. [November 19,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