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加石膏湯
小青龍加石膏湯為辛溫解表劑[註 1],主治病在體表尚未痊癒時,肺脹[註 2]所致之咳嗽或氣喘。此方為小青龍湯之變方。基本上仍屬體表與體內皆寒[註 3]之症,且心下有水氣。但伴隨有煩躁之症狀。有煩躁現象代表挾有熱邪,[註 4]所以加上石膏。
小青龍加石膏湯 | |
---|---|
源自 | 《金匱要略》 |
剂型 | 湯劑 |
组成 | |
麻黃 | 三兩 去節 |
桂枝 | 三兩 |
芍藥 | 三兩 |
細辛 | 三兩 |
甘草 | 三兩 炙 |
乾薑 | 三兩 |
五味子 | 半升 |
半夏 | 半升 |
石膏 | 二兩 |
功用 | |
發表,袪寒,祛水氣,止咳平喘。 | |
先以水煮麻黃,去上沫,再入諸藥同煮 | |
出處
《金匱要略》謂:「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1]
辨症要點
- 肺脹,即肺臟因內部空氣太多而膨脹。
- 上氣,即肺臟因脹䐽而難以再吸入空氣,因而導致吸氣困難。
- 煩躁:《金匱要略心典》謂,外邪內飲相搏,挾有熱邪,因而有煩躁之象;《 金匱要略論注 》中講《傷寒論》之「中寒」,得風脈,本主以青龍湯,故此亦主小青龍湯,但是有壅塞之象,此時氣必定有熱,因而煩躁。
- 脈浮:輕按脈膊即可感覺脈膊之跳動。
- 心下有水:小青龍湯所指之「心下」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是指胃,因為一般《傷寒論》裡講到「心下」,多數指的是「胃」;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這一條講的應該是「肺」。[2]
方義
《醫宗金鑑》中引李彣之言:「心下有水,麻黃、桂枝發汗,以泄水於外;半夏、乾薑、細辛溫中,以散水於內;芍藥、五味子收逆氣,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煩躁,兼能解肌、出汗也。」[3]換句話說,當胃中有水氣時,用麻黃、桂枝來發汗,以便將積水排出體外,用半夏、乾薑、細辛溫暖腹部以利散去水氣。用芍藥、五味子收斂的功效抑平肝氣,用甘草健脾用來治水,加石膏去煩燥感,並能鬆弛肌,以助發汗。
註釋
- 解表劑即是解除體表症狀的藥方。
- 肺脹即是因為肺臟裏面空氣過多而吸不進去空氣的症狀。
- 從中醫診斷學上看,可粗分為寒、熱二種症狀,各有其表徵去判斷該病邪導致身體的反應是寒是熱。
- 熱邪意指因生病而導致身體(局部)產生溫度升高的現象,例如發炎。
參考資料
-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治篇,網路資料:金匱要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陸, 淵雷. .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 ISBN 9789866784033.
- 清.吳, 謙. .網路資料:《御纂醫宗金鑑》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