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溪墓群
小田溪墓群或称小田溪巴王墓群、小田溪巴人墓群、小田溪战国墓群,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陈家嘴村小田溪[註 1]的一处墓葬群,地处乌江西岸一小山坡上。该墓群自1972年首次发掘以来,已经发现了多座具有显著巴文化特征的高规格墓葬,主要属战国时期,因此小田溪被认为是战国时期巴国王陵区。小田溪墓群,狭义上仅仅指小田溪西岸的墓葬,广义上也包括小田溪东岸的陈家嘴遗址及墓葬。小田溪墓群部分屬三峽工程淹沒區。
小田溪墓群 | |
---|---|
四川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地点 | 四川省涪陵市白濤鎮 |
時代 | 戰國 |
編號 | 96 |
登錄 | 1991年4月16日 |
小田溪墓群 | |
---|---|
第一批重慶市(直轄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点 | 涪陵區白濤鎮 |
時代 | 戰國 |
編號 | 11 |
登錄 | 2000年9月7日 |
小田溪墓群中既有墓室长8米、宽6米的大型墓葬,也有长仅2米余、宽仅0.7米的小墓,墓主包括了巴人的高级贵族和一般士兵两类。[參 1]
1991年4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參 2]。1997年,重庆市直辖,川渝分治,小田溪所在的涪陵属重庆。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參 3]。
大事件
墓群最初的发现是在1972年4月,在当时的四川省涪陵地区涪陵县,有乡民在小田溪取土时发现了一些青铜器。[註 2]同年10月下旬,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和重庆市博物馆等单位对古墓群中的三座,即1至3号墓进行发掘、清理,出土兵器54件,生活用具41件,生产工具8件,乐器37件,其他文物52件,共192件[註 3],其中就有最著名的14件套的错金铜编钟、错银铜壶、“廿六年”铭文戈等。虽然发掘者在后来的发掘简报中对出土的铜器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并未随后就开展进一步发掘。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烧砖取土场对4至7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983年,由于被盗,又对8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991年,四川省政府将小田溪墓群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參 1]
1993年,小田溪墓群又一次发生盗墓案件,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包括一把剑身上有镀铬痕迹的青铜巴式柳叶剑[註 4]。
1997年,小田溪墓群被列入了三峡库区文物抢救工程项目名单。
2002年9月至12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小田溪墓群进行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在以前发掘的1至9号墓周围陆续发现了13座墓葬,发现并发掘战国墓葬10座,汉代墓葬1座,共出土文物近400件。此次发掘的战国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等级较高,包括罕见的玉具剑、鸟形尊等,当属巴国贵族所有。[參 6]位于周家下院东侧的一块水田内的12号墓是此次及之前发掘的墓葬中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先后出土了铜器、兵器、陶器等文物130多件,并在墓室中部的椁室内发现了墓主人遗骸,在棺内外各发现一具殉葬的骨架。
发掘意义
小田溪墓群出土的铜器上多虎纽、手心纹、花蒂纹等,具有明显的巴文化特征。从其“王”字图语铭文、错金铜编钟等器物判断,当为巴国王室墓葬,这与《华阳国志·巴志》中“巴国先王陵墓多在枳”,即巴国王陵多位于涪陵的记载相一致,因此,对小田溪墓群的发掘也证实了史书的这一记载。墓群中大量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巴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旅游开发
由于没有留在地面的遗址遗迹,考古发掘出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都存放于各博物馆,截至2013年,小田溪墓群所在的山坡上,除了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立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小田溪墓群”石碑,并无其他显现遗址的标志。[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