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克
容克(德语:,德语:[ˈjʊŋkɐ])是指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德意志东部地区的贵族地主[1]。在德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容克地主长期垄断军政要职。最著名的容克是奥托·冯·俾斯麦,其主导了德意志帝国的创建,被称为铁血宰相[2]。
![]() |
普鲁士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
容克在经济上掌握大部分土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地主相比较,德国的容克们更勤恳,同时思想较为保守。在十九世纪,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容克逐渐开始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在德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一方面农商并举,大量加入工业和银行业,同时又改变农业经营形式,由收租的容克变成农业企业家。同时资产阶级则力图挤入贵族行列。最终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日益融合,成为20世纪前半叶德国军事、政治上一支强大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的德国领土被苏联与波兰吞并,当地的德意志居民被苏联红军驱逐到东德或流放到西伯利亚。而在东德地区,苏联军队实行了土地改革,所有超过100亩的地产都被没收,大批容克阶层成员被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由于易北河以东的全部区域都落入东德的掌控,容克这一阶级在物质基础发生改变后彻底消失在了历史舞台。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部分原容克阶层成员试图通过法律诉讼得到赔偿或索要回位于原东德地区被没收的财产,但由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中规定苏联在东德的土改成果不得被推翻,所以所有类似诉讼均以失败告终。
来源
_-_Annemarie_Schwarzenbach_-_SLA-Schwarzenbach-A-5-13-010.jpg.webp)
Junker源自中古高地德语 Juncherre,意思是“年轻的贵族”或“年轻的领主”[3](jung和Herr的派生词),最初是更高edelfrei(直接)贵族成员的头衔,没有或之前荣誉。它演变成对年轻或次等贵族的一般称呼,通常是贫穷且在政治上微不足道,被理解为“乡绅”(参见马丁路德在瓦尔特堡伪装成“Junker Jörg”;他后来嘲笑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容克海因茨”(德语:)[4])。作为贵族的一部分,许多容克家族的姓氏前只有von或zu等介词,没有进一步的等级。标题的缩写是Jkr.,最常放在给定名称和标题之前,例如:Jkr. 海因里希·冯·霍亨伯格。女性对应的Junkfrau(Jkfr.)只是偶尔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尊称Jkr。也用于男爵(Freiherren)和伯爵(Grafen)。
许多较贫穷的容克在领土亲王的宫廷中担任士兵(Fahnenjunker)、雇佣兵(Hofjunker)和官员(Kammerjunker)。这些家族大多是德国中世纪乌拉德尔(Uradel)的一部分,并在东向移民时期对东北欧领土进行了殖民化和基督教化。几个世纪以来,他们已成为有影响力的指挥官和地主,尤其是在普鲁士王国易北河以东的土地上[5]。
作为土地贵族,容克家族拥有普鲁士的大部分耕地。他们作为霍亨索伦家族的堡垒、控制着普鲁士军队,在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优势地位,并拥有由佃户经营的巨大庄园。这些地区尤其位于德国的东北部(即普鲁士的勃兰登堡省、波美拉尼亚省、西里西亚省、西普鲁士省、东普鲁士省和波森省)。这与以天主教为主的南部各州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巴伐利亚王国或巴登大公国,那里的土地由小农场拥有,同时与西部各州的混合农业如黑森大公国、普鲁士的莱茵省、威斯特伐利亚省形成鲜明对比[6]。
帝国时期
容克家族几乎垄断了德意志帝国易北河以东地区的所有农业。由于容克庄园必须由长子单独继承,因此所有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贵族血统意识的小儿子都转向了文职和军事部门,并控制了所有更高的文职职位以及军官团。1900年左右,他们对农业经营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以提高生产力。他们卖掉了生产力较低的土地,加大了对新品种牛和猪的投资,使用了新肥料,增加了粮食产量,并提高了每个工人的生产率。他们的政治影响实现了征收高关税,减少了来自美国谷物和肉类的竞争[7]。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尔兰民族主义议员汤姆·凯特尔将英爱地主阶级比作普鲁士的容克,他说:“英国为欧洲的自由而战,为爱尔兰的容克社会而战。[8]”
他们的政治影响从1871年至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一直延伸到1919年至1933年的魏玛共和国。据说“如果普鲁士统治德国,容克统治普鲁士,并通过它统治帝国本身”[9]。一项名为Osthilfe(“援助东部”)的政策授予容克斯5亿马克的补贴,以帮助偿还某些债务和改进设备[10]。容克继续要求和接受越来越多的补贴,这让他们口袋里有了更多的钱,从而产生了政治权力。容克通过保存玉米来擡高价格,从而利用了对玉米的垄断。随着更多的钱获利,他们能够控制政治职位。容克能够迫使人们继续为他们的产品支付更多的钱,同时让他们想要的人留在办公室[10]。通过面纱背后的政治控制,容克能够影响政治家制定禁止向农民追债的法律,从而获得更多的钱并加强他们的权力[10]。
容克支持君主制和军事传统,被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视为反动、反民主和保护主义,因为他们在1848年革命期间站在保守的君主主义势力一边。他们的政治利益由德国保守党在国会大厦和议会外的农学家联盟(Bundder Landwirte)。这个政治阶层对工业阶层和政府拥有巨大的权力,尤其是通过普鲁士的三级选举权。当1890年代德国总理利奥·冯·卡普里维降低进口谷物的保护税时,这些地主要求并获得解雇;1902年,他们恢复了食品关税,使他们自己的产品价格保持在高位。
在19世纪关于德意志帝国国内政策的争论中,“容克”获得了当前的、通常是贬义的含义。这个词被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家使用,甚至被地主阶级成员自己采用[11]。统一德意志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是著名的容克(尽管他的家庭来自易北河以西的阿尔特马克地区),俾斯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略含嘲讽地形容容克阶级的生活:
我会先当几年军官,对着新兵大呼小叫;然后娶妻、生子、种地,无节制地生产蒸馏酒,用酒来毁坏我的农民们的道德。所以,如果十年后你正好到我家乡,我会邀请你一起寻欢作乐,从庄园找一个水性杨花、曲线玲珑的小娘们儿来耍一耍。我还会请你痛饮马铃薯白兰地,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我还请你去打猎,玩得痛痛快快。那时你看到的我,会是一个肥胖的本土民兵军官,蓄着两端翘起的胡须,骂人可以骂得地动山摇,厌恶犹太人和法国人,恣意鞭笞狗和家仆,与此同时是个妻管严。我会穿皮裤子,在斯德丁毛料厂大出洋相。大家向我这个男爵大人请安的时候,我会和气地捋须,给大家一个优惠价。国王诞辰那天我会喝得烂醉如泥,并高声为陛下祝寿。其余时间,我会定期高谈阔论。我的口头禅是:‘老天!这匹马真棒!’[注 1] |
1920-4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普鲁士农学家聚集在全国保守的德国国家人民党,这个词也适用于帝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他是西普鲁士诺伊德克(Neudeck)的领主,以及敦促他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的秘密顾问团如兴登堡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和他的邻居埃拉德·冯·奥尔登堡-雅努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记录指许多容克使用来自波兰和苏联的强迫劳工。二战陆军元帅中也有容克阶级的成员,最著名的有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费多尔·冯·博克和埃里希·冯·曼施泰因[12]。赫尔穆特·詹姆斯·冯·毛奇等地主和克莱稍集团的成员都是反抗纳粹统治的一部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转向不利于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几名高级容克参与了1944年7月20日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的暗杀行动。当阴谋失败时,有58人被处决,其中有埃尔温·冯·维茨莱本和海因里希·冯·莱恩道夫-施泰诺特,或者像亨宁·冯·特雷斯科一样自杀。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以及随后的红军推进期间,大多数容克不得不逃离东部领土。
土改和消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1945年9月苏联占领区(后来的东德)进行共产主义土地改革期间,所有超过100公顷(250英亩)的私有财产都被没收,然后主要分配给“新农民”,条件是他们继续耕种它们。由于这些大庄园中的大部分,尤其是在勃兰登堡和西波美拉尼亚,都属于容克,德国社会统一党以东德总统威廉·皮克的口号推广他们的计划(“容克土地到农民手中!”)[13]。前业主被苏联军事当局和统一社会党指控犯有战争罪和参与纳粹政权,其中许多人被捕、惨遭殴打并被关押在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别营地(Speziallager),同时他们的财产被掠夺,庄园房屋拆毁。有些人被处决了。许多妇女被强奸[14]。从1952年起,这些个体农场受到各种方式的压力,被迫联合起来成为集体,并纳入农业生产合作社(Landwirtschaftliche Produktionsgenossenschaften,LPG)或国有化为公有庄园(Volkseigene Güter,VEG)。
1990年两德统一后,一些容克人试图通过民事诉讼夺回自己的财产,但德国法院支持土地改革并拒绝全额赔偿,证实了《关于德国的最终解决条约》条款的法律效力(二加四协定),并纳入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根据该协定,对苏联占领下土地的征用是不可逆转的。最后一个决定性的案例是2006年9月汉诺威亲王恩斯特·奥古斯特未获成功的诉讼,当时联邦行政法院裁定亲王无权就萨克森-安哈特州布兰肯堡城堡附近的汉诺威王室被没收的地产获得赔偿。然而,其他家庭已经悄悄地从当前所有者那里购买或租回他们的祖屋。2008年,德国联邦议院驳回了一份要求正式恢复被驱逐地主的请愿书。
代表人物
政治人物
- 奥托·冯·俾斯麦
- 保罗·冯·兴登堡
- 弗里德里希·威廉·冯·斯图本
- 多纳的克里斯托夫二世
- 威廉·安东·冯·克莱维茨
- 卡尔·冯·斯坦祖姆·阿尔登斯坦
- 特奥多尔·冯·舍恩
- 弗里德里希·威廉·冯·林德纳-威尔道
- 克洛德维希·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
- 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
- 威廉·冯·哈恩克
- 乔治·冯·赫特林
- 弗里德里希·维尔纳·冯·德·舒伦堡
- 弗朗茨·冯·帕彭
-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 赫尔穆特·詹姆斯·冯·毛奇
- 卡尔-耶斯科·冯·普特卡默
- 库尔特·冯·哈默斯坦因-埃克沃德男爵
- 鲁茨·格拉夫·什未林·冯·科洛希克
- 伯恩哈德·冯·比洛
- 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
- 弗雷德里希·沃尔纳·冯·舒伦堡
军事人物(19世纪及之前)
- 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
- 腓特烈·威廉·冯·比洛
- 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
- 弗里德里希·威廉·冯·塞德利茨
- 莱昂哈特·冯·布卢门塔尔伯爵
- 奥古斯特·卡尔·冯·格本
- 康斯坦丁·冯·阿尔文斯莱本
- 阿尔布雷希特·古斯塔夫·冯·曼施泰因
- 卡尔·冯·施泰因梅茨
- 奥斯卡·冯·斯珀林
- 古斯塔夫·冯·斯蒂勒
- 赫尔穆特·冯·毛奇(老)
- 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
- 奥古斯特·冯·格奈森瑙
-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 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
- 路德维希·约克·冯·瓦滕堡
军事人物(一战)
-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 君特·冯·里本尼茨
-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 埃里希·冯·法金汉
-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
- 乔西亚斯·冯·赫林根
-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
- 赫尔穆特·冯·毛奇(小)
- 古斯塔夫·冯·万根海姆
- 卡尔·冯·比滕费尔德
- 雷穆斯·冯·沃伊尔施
- 汉斯·冯·塞克特
- 亚历山大·冯·克卢克
- 维尔纳·冯·布隆伯格
- 海因里希·格拉夫·冯·埃因西德尔
- 赫尔曼·冯·艾希霍恩
- 奥托·利曼·冯·桑德斯
- 埃拉德·冯·奥尔登堡-雅努绍
- 保罗·埃米尔·冯·莱托-福尔贝克
-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军事人物(二战)
- 毛里茨·冯·维克托林
- 卡尔-海因里希·冯·施蒂尔普纳格尔
- 埃伯哈德·冯·马肯森
- 卡尔·冯·格拉芬
- 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
-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
- 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里德堡
- 罗伯特·里特·冯·格莱姆
- 韦塞尔·弗莱塔格·冯·罗林霍芬
- 君特·冯·克鲁格
- 恩斯特·冯·魏茨萨克
- 乌尔里希·冯·哈塞尔
- 海因里希·格拉夫·冯·莱恩多夫-斯坦诺特
- 乔治·冯·德夫林格
- 路德维希·冯·沃尔佐根
- 鲁道夫·冯·本尼格森
- 亨宁·冯·特雷斯科
- 瓦尔特·冯·勃劳希契
- 费多尔·冯·博克
- 奥斯卡·冯·兴登堡
- 威廉·冯·里布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 汉斯-于尔根·冯·阿尼姆
- 格奥尔格·冯·屈希勒
-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
- 弗朗茨·普费弗·冯·所罗门
- 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
- 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
- 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
- 洛萨·冯·里希特霍芬
- 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
- 阿尔弗里德·冯·克虏伯和哈巴赫
- 埃里希·冯·登·巴赫-热勒维斯基
- 维尔纳·冯·弗里奇
- 博德·冯·席拉赫
- 克劳斯·冯·彪罗
- 欧根·安东·西奥菲尔·冯·波德比尔斯基
- 阿道夫·维尔德·冯·霍恩伯恩
- 埃尔温·冯·维茨莱本
- 戈特弗里德·冯·俾斯麦-舍恩豪森伯爵
- 海因里希·弗莱赫尔·冯·吕特维茨
- 瓦尔特·冯·赖歇瑙
- 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
- 赫尔穆特·詹姆斯·冯·毛奇
- 皮特·约克·冯·瓦滕堡
- 马里恩·冯·唐霍夫
科学家
- 维纳·冯·西门子
- 费迪南·冯·齐柏林
- 阿道夫·冯·拜尔
- 韦恩赫尔·冯·布劳恩
- 埃里希·冯·德里加尔斯基
- 沃纳·冯·布劳恩
- 奥托·冯·科策布
- 赛缪尔·冯·普芬多夫
- 恩斯特·海因里希·卡尔·冯·德兴
- 克劳斯·冯·克利青
历史、文学家
- 海因里希·冯·特赖茨克
- 克里斯蒂安·威廉·冯·多姆
-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
- 利奥波德·冯·兰克
- 费迪南德·冯·席尔
- 汉斯·约阿希姆·冯·齐腾
- 约瑟夫·冯·艾兴多夫
- 弗朗茨·冯·希佩尔
- 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
运动员
- 古斯塔夫·冯·克虏伯和哈巴赫
- 康斯坦丁·冯·纽拉特
- 理乍得·冯·魏茨萨克
- 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朗根
- 赫尔曼·冯·奥佩尔恩-布罗尼科夫斯基
参考文献
文献
- 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 . Psychology Press. 2001: 20 [2016-04-05]. ISBN 978-0-415-2555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 Jonathan, Steinber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78252-9.
- Duden; Meaning of Junker, in Germ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Henry VIII: September 1540, 26–30', Letters and Papers, Foreign and Domestic, Henry VIII, Volume 16: 1540–1541 (1898), p. 51. URL: http://www.british-history.ac.uk/report.aspx?compid=762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ate accessed: 10 June 2012
- William W. Hagen, Ordinary Prussians – Brandenburg Junkers and Villagers, 1500–184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 Hagen, Ordinary Prussians – Brandenburg Junkers and Villagers, 1500–1840 (2007)
- Torp, 2010)
- Tim Cross (1988), The Lost Voices of World War I, p. 42.
- Frederic Austin Ogg, The Governments of Europe (1920), p. 681
- . history.hanover.edu.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1).
- Scott, H.M. (编). 2. UK: Basingstoke. 2007: 118–119.
- Naimark, Norman M. (1995).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Zone of Occupation, 1945–1949.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p. 145.
- Naimark, Norman M. (1995).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Zone of Occupation, 1945–1949.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p. 143.
- Naimark, Norman M. (1995).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Zone of Occupation, 1945–1949.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p. 86.
延伸阅读
- Bruno Buchta: Die Junker und die Weimarer Republik. Charakter und Bedeutung der Osthilfe in den Jahren 1928–1933. VEB Deut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Berlin 1959.
- Walter Görlitz: Die Junker: Adel und Bauer im deutschen Osten. Geschichtliche Bilanz von sieben Jahrhunderten. Starke, Glücksburg (Ostsee) 1956.
- Francis L. Carsten: Geschichte der preußischen Junker. Suhrkamp, Frankfurt 1988, ISBN 3-518-11273-2.
- Francis L. Carsten: Der preußische Adel und seine Stellung in Staat und Gesellschaft bis 1945. In: Hans-Ulrich Wehler (Hrsg.), Europäischer Adel 1750–1950. Vandenhoeck & Ruprecht, Göttingen 1989, ISBN 3-525-36412-1, S. 112–125.
- Heinz Reif (Hrsg.): Ostelbische Agrargesellschaft im Kaiserreich und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Agrarkrise – Junkerliche Interessenpolitik – Modernisierungsstrategien. Akademie, Berlin 1994, ISBN 3-05-002431-3.
- Heinz Reif: Die Junker. In: Etienne François, Hagen Schulze (Hrsg.): Deutsche Erinnerungsorte. Bd. 1, Beck, München 2001, ISBN 3-406-47222-2, S. 520–536.
- Johannes Rogalla von Bieberstein: Preußen als Deutschlands Schicksal. Ein dokumentarischer Essay über Preußen, Preußentum, Militarismus, Junkertum und Preußenfeindschaft. Minerva-Publikation, München 1981, ISBN 3-597-10336-7.
- Hans Rosenberg: Die Pseudodemokratisierung der Rittergutsbesitzerklasse. In: Ders.: Machteliten und Wirtschaftskonjunkturen: Studien zur neueren deutschen Sozial- 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 (= Kritische Studien zur Geschichtswissenschaft. Bd. 31). Vandenhoeck & Ruprecht, Göttingen 1978, ISBN 3-525-35985-3, S. 83–117.
- René Schiller: Vom Rittergut zum Großgrundbesitz. Ökonomische und soziale Transformationsprozesse der ländlichen Eliten in Brandenburg im 19. Jahrhundert (= Elitenwandel in der Moderne. Bd. 3). Akademie-Verlag, Berlin 2003, ISBN 3-05-003449-1.
- Hanna Schissler: Die Junker. Zur Sozialgeschichte und historischen Bedeutung der agrarischen Elite in Preußen. In: Hans-Jürgen Puhle, Hans-Ulrich Wehler (Hrsg.): Preußen im Rückblick (= 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 Sonderheft 6). Vandenhoeck & Ruprecht, Göttingen 1980, ISBN 3-525-36405-9, S. 89–122.
- Cornelius Torp: Max Weber und die preußischen Junker. Mohr Siebeck, Tübingen 1998, ISBN 3-16-147061-3.
- Patrick Wagner: Bauern, Junker und Beamte. Lokale Herrschaft und Partizipation im Ostelbien des 19. Jahrhunderts. (= Moderne Zeit. Bd. 9). Wallstein, Göttingen 2005, ISBN 3-89244-946-5 (zugleich Habilitationsschrift Universität Freiburg im Breisgau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