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数
完全数(),又稱完美數或完備數,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恰好等於它本身,完全数不可能是楔形數、平方數、佩爾數或費波那契數。
例如:第一个完全数是6,它有约数1、2、3、6,除去它本身6外,其余3个数相加,,恰好等於本身。第二个完全数是28,它有约数1、2、4、7、14、28,除去它本身28外,其余5个数相加,,也恰好等於本身。后面的数是496、8128。
十進位的5位數到7位數、9位數、11位數、13到18位數等位數都沒有完全數,它們不是虧數就是盈數。
完全數的發現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是通过 的表达式发现前四个完全数的。
- 当
- 当
- 当
- 当
一个偶数是完美数,当且仅当它具有如下形式:,其中是素数,此事實的充分性由欧几里得证明,而必要性則由歐拉所證明。
比如,上面的和对应着和的情况。我们只要找到了一个形如的素数(即梅森素数),也就知道了一个偶完美数。
尽管没有发现奇完全数,但是当代数学家奥斯丁·欧尔证明,若有奇完全数,则其形式必然是或的形式,其中是素数。
首十個完全數是( A000396):
历史
古代数学家根据當時已知的四个完全数做了很多假设,大部分都是错误的。其中的一个假设是:因为 2、3、5、7 恰好是头 4 个素数,第 5 个完全数应该是第 5 个素数,即当 的时候,可是 并不是素数。因此 不是完全数。另外两个错误假设是:
- 头四个完全数分别是 1、2、3、4 位数,第五个应该是 5 位数。
- 完全数应该是交替以 6 或 8 结尾。
事实上,第五个完全数 是 位数。
对于第二个假设,第五个完全数确实是以 结尾,但是1588年,意大利數學家彼得羅·卡塔爾迪計出第六个完全数 ,仍是以 结尾,只能說歐幾里得的公式給出的完全數以 和 结尾。卡塔爾迪證明了此結論。此外,還計出第七個完全數137,438,691,328。[1][2][3]
对完全数的研究,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几何原本》中就提出了寻求某种类型完全数的问题。
每一个梅森素数给出一个偶完全数;反之,每個偶完全數給出一個梅森素數,這結果稱為歐幾里得-歐拉定理。到 2018 年 12 月为止,共发现了 51 个完全数,且都是偶数。最大的已知完全數為 共有 位數。
性质
以下是目前已發現的完全數共有的性質。
- 偶完全数都是以6或28结尾[4][5]。
- 而如果存在奇完全數,它在十二進制中必定以1, 09, 39, 69或99結尾[6]。
- 而如果存在奇完全數,它在六進制中必定以01, 13, 21或41結尾[6]。
- 除了6以外的偶完全数,把它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個位数,那么这个個位数一定是1[4][5][註 1]:
→ → → → →
- 所有的偶完全数都可以表达为2的一些连续正整数次幂之和,从到:
- 每个偶完全数都可以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註 2]:
- 每个完全数的所有约数(包括本身)的倒数之和,都等于2:(這可以用通分證得。因此每個完全數都是歐爾調和數。)
- 它们的二进制表达式也很有趣:(因為偶完全數形式均如)
奇完全數
未解決的數學問題:奇完全數存在嗎? |
用计算机已经证实:在101500以下,没有奇完全数;至今还证明了,如果奇完全数存在,则它至少包含11个不同素数(包含一個不少於7位數的質因子)但不包含3,亦不會是立方數。一般猜测:奇完全数是不存在的。完全数的个数是否为无限?至今都不能回答。
美國數學家卡爾·帕梅朗斯提出了一個想法說明奇完全數不太可能存在。[7]
奇完全数的部分条件
- N > 101500[8]
- N是以下形式:
- 其中:
- N必须可以写成12n+1,468n+117或324n+81(n为整数)的形式。[6]
- N不能被105整除。[12]
- N的最大素因子必须大于108[13],并低于 。[14]。
- N的第二大素因子必须大于104,并低于。[15][16] 。
- N的第三大素因子必须大于100。[17]
- N至少要有101个素因子,其中至少10个是不同的。[8][18] 如果3不是素因子之一,则至少要有12个不同的素因子。[19]
- 如果对于所有的i,都有 ≤ 2,那么:
- N的最小素因子必须大于739(Cohen 1987)。
- α ≡ 1(mod 12)或α ≡ 9 (mod 12)(McDaniel 1970)。
圖查德定理
這個定理說明若存在奇完全數,其形式必如或。最初的證明在1953年由雅克·圖查德首先證明,1951年巴爾塔薩·范德波爾用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得出證明。茱蒂·霍爾德納在《美國數學月刊》第109卷第7期刊證了一個初等的證明。
證明會使用這四個結果:(下面的n,k,j,m,q均為正整數)
引理的證明(甲):
使用反證法,設為完全數,且。
。因為3的二次剩餘只有0,1,故非平方數,因此其正因數個數為偶數。
有正因數,則可得:
- 且;或
- 且。
因此,。故。
但,矛盾。
故的形式只可能為或。
引理的證明(乙):
使用反證法,設為完全數,且。
。因為4的二次剩餘只有0,1,故非平方數,因此其正因數個數為偶數。
有正因數,則可得:
- 且;或
- 且。
因此,。故。
但,矛盾。
故的形式只可能為。
若,根據歐拉的結果,,綜合兩者,得。
因為為積性函數,可得。
參考
- Odd Perfect Numb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Gagan Tara Nanda
註釋
- 亦即,除了6以外的偶完全数,被9除都餘1。
- 亦即,每個偶完全數都是三角形數。
- 這是因為。
參考資料
- Dickson, L. E. . Washington: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1919: 10.
- Pickover, C.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60 [2021-11-08]. ISBN 0-19-51579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2).
- Peterson, I. . Washington: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2: 132 [2021-11-08]. ISBN 88-8358-53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 H. Novarese. Note sur les nombres parfaits Texeira J. VIII (1886), 11–16.
- Dickson, L. E. . Washington: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1919: 25.
- Roberts, T. (PDF). Australian Mathematical Gazette. 2008, 35 (4): 244 [2021-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5-14).
- . [200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29).
- Ochem, Pascal; Rao, Michaël. (PDF).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2012, 81 (279): 1869–1877 [2021-11-03]. ISSN 0025-5718. Zbl 1263.11005. doi:10.1090/S0025-5718-2012-02563-4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1-15).
- Zelinsky, Joshua. (PDF). Integers. 3 August 2021, 21 [7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1-03).
- Chen, Yong-Gao; Tang, Cui-E. . Bulletin of the 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014, 89 (3): 353–359.
- Nielsen, Pace P. . Integers. 2003, 3: A14–A22 [23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2-21).
- Kühnel, Ullrich. . Mathematische Zeitschrift. 1950, 52: 202–211. doi:10.1007/BF02230691 (德语).
- Goto, T; Ohno, Y. (PDF).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2008, 77 (263): 1859–1868 [30 March 2011]. Bibcode:2008MaCom..77.1859G. doi:10.1090/S0025-5718-08-02050-9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07).
- Konyagin, Sergei; Acquaah, Peter.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2012, 8 (6): 1537–1540. doi:10.1142/S1793042112500935.
- Zelinsky, Joshu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July 2019, 15 (6): 1183–1189. arXiv:1810.11734 . doi:10.1142/S1793042119500659..
- Iannucci, DE. (PDF).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1999, 68 (228): 1749–1760 [30 March 2011]. Bibcode:1999MaCom..68.1749I. doi:10.1090/S0025-5718-99-01126-6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1-03).
- Iannucci, DE. (PDF).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2000, 69 (230): 867–879 [30 March 2011]. Bibcode:2000MaCom..69..867I. doi:10.1090/S0025-5718-99-01127-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5-17).
- Nielsen, Pace P. (PDF).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2015, 84 (295): 2549–2567 [13 August 2015]. doi:10.1090/S0025-5718-2015-02941-X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7-08).
- Nielsen, Pace P. (PDF).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2007, 76 (260): 2109–2126 [30 March 2011]. Bibcode:2007MaCom..76.2109N. arXiv:math/0602485 . doi:10.1090/S0025-5718-07-0199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1-03).
外部链接
- Hazewinkel, Michiel (编), , , Springer, 2001, ISBN 978-1-55608-010-4
- David Moews: Perfect, amicable and sociable numb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erfect numbers – History and The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埃里克·韦斯坦因. . MathWorld.
- Sloane, N.J.A. (编). .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of Integer Sequences. OEIS Foundation.
- OddPerfect.org A projected distributed computing project to search for odd perfect numbers.
- Great Internet Mersenne Prime Search
- Perfect Numb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ath forum at Drexel.
- Grimes, James. . Numberphile. Brady Haran.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