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龄
孕龄(Gestational age)也称为妊娠年龄或怀孕周数,是量测怀孕周数的方式,是由孕妇最后一次月经(LMP)开始时为准来计算孕龄,或是用更精确的方式来推算的年龄。若用其他方式推算,例如从受精日期(例如体外人工受精)起算,或是由产科超音波摄影推算,会再加上14天。也有些文献会称为胎龄,不过胎龄也可以指Fertilization age,从受精开始计算的年龄。
孕龄是由最后一次月经时间开始计算,不是用受精时间开始算。会使用孕龄来定义的原因,是因为月经比较容易注意到,而针对是否受精,没有一个可以方便判断的方式。
孕龄的计算会和怀孕何时开始有关,其中的定义可能会和怀孕开始时间的争议或人类人格的开始中的定义不同。
方法
依照美国妇产科学院的研究,以下是计算孕龄的主要方法[1]:
- 直接从最后一次月经开始日期开始计算
- 早期的产科超音波,比较胚胎或胎儿和其他已知孕龄(例如最后一次月周开始日期开始计算),怀孕的参照群体比较,再以相同胚胎大小的平均孕龄为准。若早期超音波的结果和直接从月经开始日期开始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仍以早期超音波的结果为准[1]。
- 若是体外人工受精的情形,以取卵或共同培养(co-incubation)的日期加上14天[2]。
若是可以用其他体征或是生育能力测试计算出排卵日,可以依排卵日计算,再加上14天,即为孕龄[3]。
以下是有关孕龄计算,比较完整的列表[4]:
计算孕龄方式 | 离散程度(2个标准差)[4] |
---|---|
体外人工受精时,自取卵或共同培养(co-incubation)的日期计算,再加14天 | ±1 天 |
以诱导排卵时间来估计排卵日,再加14天 | ±3 天 |
自人工授精起计算,再加14天 | ±3 天 |
自已知明确的的性交日起计算,再加14天 | ±3 天 |
以基础体温计算的排卵日为准,再加14天 | ±4 天 |
前三个月的理学检查 | ±2 周 |
第四至六个月的理学检查 | ±4 周 |
第七至九个月的理学检查 | ±6 周 |
前三个月的产科超音波摄影(顶臀长) | 估计时间的±8% |
第四至六个月的产科超音波摄影(头周长,股骨长度) | 估计时间的±8% |
第七至九个月的产科超音波摄影(头周长,股骨长度) | 估计时间的±8% |
一般而言,正式的孕龄是以最后一次月经开始的时间起算,除非用上述方式计算的值和正式的孕龄的偏差超过上述的离散程度(表示此差异可以无法单纯以几率来说明)[4]。例如,依最后一次月经开始算的孕龄是9.0周,而前三个月产科超音波摄影估计的孕龄是10.0周(而2个标准差的变异是估计值的±8%,也就是±0.8周),一周的差距较二个标准差要大,因此孕龄需要前三个月产科超音波摄影估计的10.0周为准[4]。
一但确定了预计分娩的日期(estimated due date、EDD),很少会再作更动,因为孕龄启始点的计算在怀孕初期估计的比较准[5]。
以下是一些配合产科超音波摄影,用来估计孕龄的图表:
- 用胚囊直径
- 用顶臀长(CRL)
- 用胎头头双顶径(BPD)
和胎龄的比较
胎龄(embryonic age或fetal age)是从人类受精开始计算的时间,受精一般是在排卵后的一天,大约在最后一次月经(LMP)开始后的14.6天[6],不过此期间也有相当的变异,若女性LMP到排卵之间的平均时间是14.6天,其95%信心水准下,LMP到排卵之间时间的预测区间是9至20天[7]。在一个代表所有女性的参考群组中,若考虑95%信心水准,LMP到排卵之间时间的预测区间为8.2至20.5天[6]。若只用最后一次月经来判断孕龄,变异会更,大,因此月经周期可能计算不准。有可能因为月经过少误以为无月经已经怀孕,造成最后一次月经提早算一个月,孕龄也会多算一个月。另一种可能是怀孕出血。在怀孕的第1至3个月,有15-25%的孕妇会有阴道出血[8],这可能会误认为月经,造成最后一次月经晚算一个月,孕龄也会少算一个月。
用途
以下的情形中,会用到孕龄:
- 产前发育的事件,是在特定孕龄时出现的。因此也可以根据胎儿毒素暴露、胎儿药物暴露或垂直传播传染时的孕龄来预测胎儿后面的情形。
- 预产期
- 安排产前护理
- 估计胎儿生存力
- 计算不同产前诊断的结果(例如三合一检查)
- 将分娩分类为早产(preterm)、足月或迟产(postterm)
- 判断胎儿死亡及死产
- 胎儿出生后风险因素的评估。
孕龄(从末次月经数起,通常大约是受精龄加两个星期) | |||||||||||||||||
---|---|---|---|---|---|---|---|---|---|---|---|---|---|---|---|---|---|
2周 | 6周 | 11周 | 20周 | 21周 | 22周 | 23周 | 24周 | 25周 | 26周 | 27周 | 28周 | 29周 | 37周 | 40周 | 42周 | ||
胚胎和怀孕情况 | 胎儿发育阶段 | 胚胎 | 胎儿 | ||||||||||||||
成活率 | 不可能 | 很低[lower-roman 1] | 可能[lower-roman 1] | 能成活 | |||||||||||||
如果阴道流血 | 怀孕初期出血(流产危险) | 很可能流产 | 产前出血 | ||||||||||||||
自然分娩(期名) | 早孕流产 | 自然流产 | 早产期 | 足月 | 过产期 | ||||||||||||
… 而且成活 | 早产 | 分娩 | |||||||||||||||
… 而产后死亡 | 新生儿死亡 | ||||||||||||||||
… 但产前死亡 | 死产[lower-roman 2] | ||||||||||||||||
影响因素
婴儿出生时孕龄(怀孕时间长度)和许多产妇的非基因性因素有关,例如怀孕中的心理压力[9]、年龄、胎次、是否吸烟、感染及发焱、BMI等。另外,也可能和孕妇已有的疾病有关,例如1型糖尿病、全身性红斑狼疮、贫血等。产妇的种族也有关系。怀孕时间长度会因为许多因素而缩短:双胞胎、早期羊膜囊破裂、妊娠毒血症、子痫、宫内生长受限.[10]。胎儿成长率和子宫大小的比例(代表了子宫膨胀)也可能和怀孕时间长度有关[11]。
遗传性
有家族研究指出怀孕时间长度一部份(25%至40%)会受到基因因素的影响[12]。
参考数据
- Obstetric Data Definitions Issues and Rationale for Change - Gestational Age & Ter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rom Patient Safety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t American Congress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Created November 2012.
- Tunon, K.; Eik-Nes, S. H.; Grøttum, P.; Von Düring, V.; Kahn, J. A. .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0, 15 (1): 41–46. PMID 10776011. doi:10.1046/j.1469-0705.2000.00004.x.
- Robinson, H. P.; Fleming, J. E. E. .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1975, 82 (9): 702. doi:10.1111/j.1471-0528.1975.tb00710.x.
- A Simple Solution to Dating Discrepancies: The Rule of Eigh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unter, L. A. . Journal of Midwifery & Women's Health. 2009, 54 (3): 184–190. PMID 19410210. doi:10.1016/j.jmwh.2008.11.003.
- . Obstetrics & Gynecology. 2014, 124 (4): 863–866. PMID 25244460. doi:10.1097/01.AOG.0000454932.15177.be.
- Geirsson RT. .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May 1991, 1 (3): 212–9. PMID 12797075. doi:10.1046/j.1469-0705.1991.01030212.x.
- 此预测区间是用2.6个标准差计算,如同Fehring RJ, Schneider M, Raviele K. . J 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 2006, 35 (3): 376–84 [2019-11-04]. PMID 16700687. doi:10.1111/j.1552-6909.2006.0005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 Snell, BJ. . Journal of Midwifery & Women's Health. Nov–Dec 2009, 54 (6): 483–91. PMID 19879521. doi:10.1016/j.jmwh.2009.08.007.
- Dole, N.; Savitz, D. A.; Hertz-Picciotto, I.; Siega-Riz, A. M.; McMahon, M. J.; Buekens, P. .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3-01-01, 157 (1): 14–24. ISSN 0002-9262. PMID 12505886. doi:10.1093/aje/kwf176.
- Goldenberg, Robert L.; Culhane, Jennifer F.; Iams, Jay D.; Romero, Roberto. . Lancet. 2008-01-05, 371 (9606): 75–84. ISSN 1474-547X. PMID 18177778. doi:10.1016/S0140-6736(08)60074-4.
- Bacelis, Jonas; Juodakis, Julius; Waldorf, Kristina M. Adams; Sengpiel, Verena; Muglia, Louis J.; Zhang, Ge; Jacobsson, Bo. . BMJ Open. 2018-10-01, 8 (10): e022929 [2019-11-04]. ISSN 2044-6055. PMC 6252709
. PMID 30385442. doi:10.1136/bmjopen-2018-022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英语).
- Clausson, Britt; Lichtenstein, Paul; Cnattingius, Sven. . BJOG. 2000, 107 (3): 375–81. PMID 10740335. doi:10.1111/j.1471-0528.2000.tb1323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