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頓英文中學

威靈頓英文中學英語:),1970年代前稱威靈頓書院(坊間名稱:威記),有飛仔學校之稱,為一所已結束營運的私立中學,由前任校長兼校監張沛松於1947年在香港創立。全盛時期分校多達6間(70年代最高峰期,每年學生人數超過10,000人,每所校舍有不同顏色運動服作識別),校長為楊棣偉,後改任校監,校長一職(亦是最後一任校長)改由張達全(張沛松之子)擔任。

威靈頓英文中學
Wellington College
地址香港九龍九龍灣德福花園
类型私立
隶属威靈頓教育機構
创办日期1947年
关闭日期2001年[1]
创始人張沛松先生
学区觀塘區
校監楊棣偉先生
校長張達全先生
校訓堅毅自強
威靈頓英文中學前九龍灣校舍,現為香港伍倫貢學院

校政管理

歷任校監
  • 張沛松 先生(1947年-1972年,任內離世)
  • 楊棣偉 先生(1972年-2001年)
歷任校長
  • 張沛松 先生[2](1947年-1972年,創校校長)
  • 張楊棣芬 女士JP[3](1972年-?)
  • 楊棣偉 先生[4](?-1985年)
  • 張達全 先生[5](1985年[6]-2001年,末任校長)
歷任副校長
  • 周蘿茜 女士[1]

曾設立校舍的位置

歷史

威靈頓本有中一至中七班別,當時校譽良好。1970年代的威靈頓,為上下午班制,中一至中五,學生大多來自中下階層。隨著香港政府設立資助中學,吸引大部分優秀學生離開,使其後學生質素變差,威靈頓先後於1980年代內結束其他分校。

至1990年,僅存的九龍灣分校改為全日制,再於八年後復設開辦中六中七課程。此校校園面積約3.6平方呎,中五重讀收生只收會考成績4E(4分)以上學生。校內四個社分別為「仁愛」(紅色為代表色)、「忠信」(藍色為代表色)、「勤勉」(黃色為代表色)以及「和平」(紫色為代表色)。

後來由於教育署決定取消買位中學度,此校曾爭取加入直接資助計劃[9]。然而,由於擬轉為直資的中學須有自置(或由政府/財政司司長法團持有)校舍,而地鐵公司又以「與政府有契約在身」為由,拒絕把德福花園校舍售予校方[10],最後無法轉。其後,再加上校風漸趨惡劣,打架事件極多,以及張沛松家族無意續辦,此校最終於2001年停辦。

九龍灣分校原址由港鐵租予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於2023年遷出後再轉租予另一間私立學校。

停辦事件

早於1997年,此校已傳出可能停辦,而張沛松家族亦早有停辦的後備方案[10]。而作為後備方案一部分,張沛松家族安排當時的其中一個助理校長(等同於「署理校長」,因原來的校長張達全長期不在香港),以及部分與他有密切關係的主任和老師,轉職到張氏家族於同年開辦的張沛松紀念中學;可是,校方在公開場合宣稱校方無意結束德福校址。

但是,隨著1998年新學年中一開設三班(1999學年不招收中一學生);校方仍安排部分原任老師轉到張沛松中學;及當時的助理校長不斷以「校方正積極爭取」為理由拒絕正面回應事件,於是學校結束的傳言不絕於耳。最後,在2000年5月校方將接近一半的老師以「教員人數過多」為理由而解僱,學校結束的結果才曝光。其後,被解僱的教師向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求助,調查發現校方意圖向老師和學生隱瞞學校結束,其處理手法遭受指責;另一方面也批評在校教師沒有向校方施壓以釐清事件;無論如何,事件中的助理校長在2001年學校關閉之後成為最後一批到張沛松中學的教職員之一。在最後一屆開學禮上,校方才低調承認德福校址不再經營。

雖然學校面臨結束,但教育署(後併入教統局)仍於2000年(即關閉前一年)開始花大筆金錢在校內裝置網絡系統和購置電腦以推行資訊科技教學。在學校結束後,有關器材如何處置不得而知。截至2000年7月為止,威靈頓英文中學與閩光書院聖道女子英文中學、以及聖瑪加利女書院同為當年香港僅餘的4所買位私立中學[11]

著名教師

著名/傑出校友

政治及公共事業界
演藝界
教育及體育界
其他界別
  • 林亨利(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總監辦公室主管總監督)
  • 馮兩努(已故香港商界、傳媒界與政界人物)[註 3]
  • 彭玉榮(前東亞銀行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1967年中五[28][29]
  • 鄺偉雄(香港風水命理學家)
  • 陳德錦(香港作家)
  • 黃嘉謀 (香港電台、鳳凰衛視主持)

注釋

  1. 關於袁富華就讀的中學名稱的資料出自香港電台第二台廣播節目《守下留情》於2019年3月5日播出的袁富華訪問。
  2. 資料出自香港電台第二台廣播節目《守下留情》於2019年2月5日的麥兆輝訪問。
  3. 資料出自於2008年9月4日出版的《壹週刊》第965期〈跑步跑出金 馮兩努〉專訪。

參考來源

  1. . 星島日報. 2000-11-06 [2022-06-05].
  2. . 香港工商日報. 1966-12-16: 6 [2022-06-05].
  3. . 香港工商日報. 1972-07-01: 5 [2022-06-05].
  4. . 工商晚報. 1979-12-18: 2 [2022-06-05].
  5. . 星島日報. 2000-07-13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6. 明報教與學特輯組. . 明報出版社. 1994: 164-169.
  7. . 香港工商日報. 1973-12-22: 3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2).
  8. . 工商晚報. 1982-11-10: 8 [2022-06-05].
  9. 明報教與學特輯組. . 明報出版社. 1994: 164-169.
  10. . 明報. 1997-04-28.
  11. . 星島日報. 2000-07-13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12. . 香港工商日報. 1967-08-22: 6 [2021-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13. . 華僑日報. 1966-12-16: 14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2).
  14. 方國珊. .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15. . 香港經濟日報. 2017-08-02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16. . JET Magazine. 2014-12-05 [2019-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1).
  17. 文灼非. . 商務印書館. 2008: 50.
  18. 香港市政局. 9. 香港市政局. 1985: 120. |issue=被忽略 (帮助)
  19. . 華僑日報. 1967-09-14: 7 [2024-02-25].
  20. . 《東方新地》第808期. 2013-06-04 [201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21. . 東周刊 第300期. 2009-05-27 [2022-06-05].
  22. 張堅庭. . 灼見名家. 2017-03-17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23. . [2018-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24. . LinkedIn. [2019-10-12].
  25. . [2018年12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1日).
  26. . 灼見名家. 2014-11-27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2).
  27.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309-310.
  28. . 華僑日報. 1968-01-11: 11 [2024-02-25].
  29. . 香港蘋果日報. 2015-05-27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