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
太一,又作太乙、泰一,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名,即北极星,后成为先秦两汉民间信仰的最高神明太一神,奉为天帝,相当于上帝。知识份子则把太一哲学化,想像为永恒不变的法则,即「道」,或宇宙的本源。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信仰,位居五方上帝之上,由皇帝进行祭祀。
太一神
太一在民间信仰中,视为北极星,是最尊贵的星神,在《楚辞》中称为「东皇太一」,有人奉之为「天帝」。[3]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汉末郑玄:「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4]
太一操控人间吉凶祸福,纬书《春秋命历序》:「太一主风雨、水旱、兵革、饥疫、灾害。」祭祠太一,可以招致神仙。[5]拜祭时,信众以歌舞娱神。[6]
汉代道教也崇拜太一,汉末太平道尊崇太一。[7]修道之士冥想存思升上太一,《太平经》:「入室思道……乃上从天太一也。」[8]太一并变成身神之一,六朝前期成书的《老子中经》教人存思太一。[9]
官方祭祀
前133年,方士薄诱忌上奏建议祀祠太一,指太一位于五帝地位之上。汉武帝为太一立祠,最初只让祠官主祭,自己并未参与。[10]前112年,汉武帝开始把太一列入国家正祀,郊祀太一,成为国家认可的天帝。汉代天子所祀最高神原是「皇天上帝」,汉武帝为了登仙,[11]将太一作为国家祀典的最高神祇来祭祀。
许多儒生不接受太一为最高神,主张回复祀祠奉皇天上帝。公元5年,汉平帝将两神而为一,认为太一就是皇天上帝,连称为「皇天上帝泰一」。[12]东汉的国家祭祀,基本沿用汉平帝时的制度,最高神祇却是「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略去了「太一」之名,太一失去与皇天上帝并列的资格,下降为星神之一,与山川等神灵共祀。[13]
在唐、宋两代,太一地位曾一度重升,为朝廷所尊崇。[14]
哲理方面的太一
在先秦两汉士人的想像中,太一就是元气,是宇宙本源,开辟天地,又是宇宙法则「道」。[18]战国中期《太一生水》:「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19]《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庄子把太一视作绝对的虚无精神「道」,《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20]
注释
- 刘屹:《敬天与崇道》,页175。
- 桥本敬造:《中国占星术的世界》,页82、85。
- 刘屹:《神格与地域》,页30;刘屹:《敬天与崇道》,页151。
- 刘屹:《敬天与崇道》,页170。
- 刘屹:《敬天与崇道》,页174-176。
- 刘屹:《神格与地域》,页33。
- 唐长孺:〈《太平经》与太平道〉,141。
- 刘屹:《神格与地域》,页33;王明:《太平经合校》,页450。
- 刘屹:《神格与地域》,页64-71。
- 刘屹:《敬天与崇道》,页171-173。
- 刘屹:《敬天与崇道》,页185。
- 刘屹:《神格与地域》,页26;刘屹:《敬天与崇道》,页186-188。
- 刘屹:《神格与地域》,页27-30;刘屹:《敬天与崇道》,页190-191。
- 刘屹:《神格与地域》,页51。
- 刘屹:《敬天与崇道》,页183。
- 刘屹:《神格与地域》,页22-23、36-42。
- 刘屹:《神格与地域》,页48-49。
- 刘屹:《神格与地域》,页21-22。
- 邢文:《郭店老子与太一生水》,页225。
- 刘屹:《敬天与崇道》,页154。
参考书目
-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
- 唐长孺:〈《太平经》与太平道〉,载《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页133-143。
- 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与太一生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华书局,2005)。
- 刘屹:《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 桥本敬造着,王仲涛译:《中国占星术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