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丹顿

第二代从男爵士丹顿FRS英语:1781年5月26日—1859年8月10日),俗称士丹顿小斯当东英格兰旅行家及东方文化研究者

佐治·汤马士·士丹顿从男爵

他出生于英格兰的梳士巴利,父亲是外交官兼东方文化研究者乔治·伦纳德·士丹顿。1792年伴随着身为副使的父亲与乔治·马戛尔尼一同前往中国庆贺乾隆帝八十大寿。其时小斯当东年仅12岁,即能通六国语言(包含中文),遂颇得乾隆皇帝欢心。1792年至1794年他从中文获得了良好的知识,1798年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代理处任职。1816年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特别委员会主席与正使阿美士德,副使埃利斯(Henry Ellis)出使,主要是敦请清廷废除公行制,多开商端口,以及进行自由贸易;此外,他们还打算向清帝解释英国尼泊尔的军事行动。

1818年至1852年曾于几个英国地区出任国会议员,最后是出任朴次茅斯国会议员,并加入东印度委员会,1823年加入科尔布鲁克创办亚洲文会。1840年四月七日,英国下议院开会讨论是否对华用兵,当正反两派旗鼓相当之时,小斯当东发表了主战演说,演说中强调中国对于国际法的漠视,以及对英人态度的严刻,他认为必须以诉诸武力的方式,来维护英国的商业利益。并在演说中骄傲地提及自己过去在阿美士德使团时所作的坚持,即不屈做跪叩之礼。[1]

著作

出版包括翻译《大清律例》(1810年)、《异域录》(1821年)、Miscellaneous Notices Relating to China and our Commercial Intercourse with that Country (1822); Notes of Proceedings and Occurrences during the British Embassy to Peking (1824); Observations on our Chinese Commerce (1850). 并替海克鲁特会编辑冈萨雷斯·德·门多萨的History of the Great and Mighty Kingdom of China。

争议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小斯当东随其父与马嘎尔尼前往中国缔交国书,据黄一农考证,当时马戛尔尼乾隆皇帝在御幄中行的应是三跪九叩之礼,在御幄之外行礼及缔交国书之时则折衷以单膝下跪。小斯当东在事后的回忆录中对行礼之事多模糊带过,或只提及单膝下跪。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小斯当东以第一副使之身分偕同阿美士德二度前往觐见,礼仪之争又起。嘉庆皇帝当年亲见马嘎尔尼使团行叩跪礼,而小斯当东则称:「乾隆五十八年贡使等来朝,回国时闻得正使告知国王云,系照依本国礼节行礼,是以此次不敢更改……实系不能记忆,且与正使同来,不敢自专。即告知正使,伊亦不敢改易本国礼节。」令嘉庆皇帝大为光火。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阿美士德立场倾向于遵照清方礼节,小斯当东则以个人和国家立场主张反对。[2]

以他命名的事物

香港,现时中环士丹顿街,以及昔日香港仔士丹顿湾,均是以他命名。

参考文献

  1. George Thomas Staunton, Corrected Report of the Speech of Sir George Staunton, on Sir James Graham’s Motion on the China Trade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April 7, 1840 (London: Simpkin, Marshall, & Co., 1840), pp. 10-19.
  2. 黄一农,〈印象与真相──清朝中英两国的觐礼之争〉《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一分(台北:中央研究院,2007),页35-106。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