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岸
堤岸(越南语:/[1],意为“大市场”,法语:)是越南胡志明市的一个地区名称,位于西贡河西岸,因此又简称为西堤,地界范围涵盖胡志明市第五郡的西部和第六郡部分区域。此地因为是越南规模最大的华人聚居地和著名观光景点而闻名[2],胡志明市的数十万华人中大多都集中住在堤岸地区[3],并有「小香港」的别称,每日出入人潮达数十万之多[4]。此区内分布着数座中国式楼房、商店、寺庙和学校,历史达100多年的新街市是当地数座市场中最大的一个。


堤岸的越南文国语字为「」,其对应的越南文喃字为「」。其中“”意为“市场”,“”意为“大”,即原文意为“大市场”。“堤岸”是在越华人为其另起的中文名称。在越南聚居的华人当中,以广府人为主,潮州人居次,而客家人和闽南泉漳人则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故此堤岸城内广东食肆成行成市,而且区内最通用的主要语言是粤语[3]。
历史
1778年时,居住于今西贡东北方的边和的铺洲华人社群由于支持过广南国,而受到西山朝派兵报复的缘故,必须南迁到今日堤岸的所在地避难。1782年,这些华人再度受到西山朝军队剿杀,而必须重建居所。因为华人在西贡河边筑起坝堤防范水患,而使他们逐渐使用「堤岸」来当成这个新居住地的名称[2]。
与今西贡市中心大约相距10公里的堤岸,在1879年建市,1930年时已扩展到西贡的边缘,二者以现今的阮文渠街()与阮善述街(/)为界。因此在1931年4月27日由法国殖民当局将两者合并为「堤岸-西贡」地区,并称「西堤」[5],但维持两市分别的工部局和市长直至1934年。1951年更名为“西贡-堤岸”地区。1955年南越脱离法国独立后在西贡建都,因此1956年正式将两市合并,将「堤岸」从城市名称中剔除,只称「西贡」[2]。
越南战争时期,堤岸人口一度增长到100多万人之谱[6],驻越美军司令部()、美国海军西贡支持设施()和美军超市()都曾设于此区[7],美军将士和逃兵在堤岸的大量活动形成了热络的黑市交易,许多舶来品或美军内部配给的物资从此区流入越南民间[8]。1975年西贡陷落前的4月27日,共军火砲曾落入堤岸的民房区,造成伤亡[9]。
战争结束后越南政府推动的城乡人口政策[10]和排华政策一度造成堤岸地区华民的出走[6],直到1980年代党中央开始改善越南华侨地位为止。近年来由于胡志明市的扩张和发展,使得堤岸部分华人搬迁到第二郡、第七郡、富美兴、茹𦨭县等新兴市区[11]。
著名居住者
注释及参考来源
- “𢄂𡘯”见于《南圻六省地舆志》,“𢄂𢀲”见于《南国地舆志》、《东洋政治》等书。
-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5).
- 堤岸——全球最大的唐人街(组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国际在线 - 新闻中心
- 胡志明市 » 旅越须知 » 越南旅游焦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驻胡志明市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
- 胡志明市堤岸区:粤语通行的「小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华网
-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7).
-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约翰·皮尔格,2005,〈The Fall of Saigon 1975: An Eyewitness Report - by John Pilg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awson, 351.
-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 St. George, Donna. "Cao Van Vien, 1921-20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2, 2009.
- Kinnard, Douglas. The War Managers: American Generals Reflect on Vietnam. Reprint e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Da Capo Press, 1991. ISBN 0-306-80449-2
- . 何江西. 2020-09-30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外部链接
- 刘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