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登陸艦

坦克登陆舰英文:Tank landing ship)是登陆舰的一种,最初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一种军舰,用以将坦克、车辆、货物、登陆部队在没有码头的地方直接运送到岸上,以此支援登陆战。坦克登陆舰的船首有一扇大门可以打开,作战车辆和物资可通过坡道进出。

美國海軍二戰坦克登陸艦的技術圖紙

諾曼第登陸戰由於可用的戰車登陸艦不足而推遲一個月,以生產更多戰車登陸艦。登陸戰的第一天有311艘戰車登陸艦參戰。[1]

設計

英國海軍部根據1940年英國從敦克爾克大撤退的經驗,提出同盟國需要能遠洋航行的大型艦艇,在歐洲大陸的兩棲作戰中運送戰車等車輛靠岸。1941年8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阿真舍海軍基地舉行會議,同意了海軍部的觀點。1941年11月,海軍部的代表團抵達美國,與美國海軍艦船局合作開發,決定由艦船局負責設計艦艇。艦船局的初步設計處長約翰·尼德米爾幾天內設計了戰車登陸艦的草圖。英國海軍部於1941年11月5日收到草圖,立即同意,並要求美國根據租借法案皇家海軍建造200艘戰車登陸艦。草圖經過修改後做成比例模型,於1942年1月在華盛頓特區泰勒船模試驗槽開始測試。第一批登陸艦於1942年6月10日動工,同年10月下水。[2]:569-571

該設計採用新的壓載系統,在遠洋航行時汲水壓艙,增加艦身吃水,以保持航行穩定;在登陸時放水減少艦身吃水,以靠近灘頭。它可以載重2,100 LT(2,134 t)艦艏有兩扇寬14英尺(4.3米)的門向外打開,方便卸貨。下甲板是坦克甲板,可以裝載20輛謝爾曼坦克。較輕的車輛裝載於上層甲板。[3]

英美將該設計稱為「盟軍二型戰車登陸艦」[註 1],由美國製造;英國設計的稱為一型和三型戰車登陸艦,由大英國協製造[5]:827–828[6]。美國在二戰期間建造了約1,052艘二型戰車登陸艦[註 2],設計大致相同,分成三級:LST-1級、LST-491級和LST-542級。[註 3][6]由於LST-542級的首艦後來命名為奇蘭郡號[6][21],所以有時稱為奇蘭郡[22][23]鄧志忠稱為LST-542郡級。[24][25][註 4]此級比前級(LST-491級)火力強,並加裝了蒸餾水設備。[21]這些設計變更使此級遠洋航行時載重降為1,900 LT(1,930 t)[30][31]

韓戰前美國僅再造了兩艘塔爾博特郡級戰車登陸艦,這是史上唯一由蒸汽機推動的一級戰車登陸艦。但韓戰時仁川登陸的成功使得兩棲登陸再度受到重視,美國因此建造了15艘泰勒博恩堂區級戰車登陸艦,此級長度增加56英尺,將柴油引擎從兩具增加到四具,航速也提升為15節。武器升級為三門雙聯裝MK22型3吋50倍徑艦砲。1950年代末設計了7艘德索托郡級戰車登陸艦,航速提升到17.5節。[2]:571

1969年開始服役的20艘新港級戰車登陸艦為了近一步提高航速,艦艏從「開口笑」改成飛剪式,搶灘時放下長度34公尺的登陸跳板,車輛可從艦上直接經過登陸跳板開下船,航速因此可提升為20節。此外艦尾也設置了兩棲車輛出口,可讓兩棲車輛進行搶攤或是讓小型機械登陸艇轉運裝備。新港級的航速使它能與船塢登陸艦直昇機登陸突擊艦一起行動。[2]:571-572

美國援華的戰車登陸艦,中華民國將「二型戰車登陸艦」分級為「中海級」,「新港級」分級為「中和級」。

逸聞

約翰·韋恩主演的海蜂突擊隊中有著名的一場戲,是戰車登陸艦遭敵火攻擊,一名海蜂推土機從登陸艦上開下來,活埋了碉堡中的日軍[32]。這場戲是根據寶藏群島戰役中Aurelio Tassone的事蹟改編[33],他因此獲得銀星勳章[34]

美國戰車登陸艦船廠舷號列表

船廠 城市 舷號
American Bridge Co. Ambridge PA 137-141, 261-295, 653-681, 754-771, 829-849, 1081-1095
Avondale Shipyard Avondale LI 1171, 1173-1178
巴斯鋼鐵廠 Bath ME 1156-1170
Bethlehem-Fairfield Co. Baltimore MD 401-430
Bethlehem-Hingham Hingham MA 906-979, 1060-1080
Bethlehem Steel Quincy MA 361-382, 1004-1027
Boston Navy Yard Boston MA 301-310, 980-1003, 1028-1037, 1153-1154
Charleston Navy Yard Charleston SC 353-360
Chicago Bridge & Iron Seneca IL 132-136, 197-231, 511-522, 600-652, 772-774, 850-860, 1115-1152
Dravo Corp. Pittsburgh PA 1-5, 7-15, 17-20, 22-24, 26-60, 730-753, 775-796, 884-905, 1038-1059
Dravo Corp. Wilmington DE 6, 16, 21, 25
Jeffersonville Boat Jeffersonville IN 61-84, 117-121, 181, 501-510, 523-530, 682-729, 797-805, 861-873, 1096-1100
Kaiser Inc. Vancouver WA 446-475
Kaiser Inc. Richmond CA 476-490
Missouri Valley Bridge & Iron Evansville IN 122-131, 157-180, 237-247, 491-500, 531-599, 806-828, 874-883, 1101-1114
紐波特紐斯造船廠 Newport News VA 383-400
Norfolk Navy Yard Norfolk VA 333-352
費城海軍船塢 Philadelphia PA 319-332, 1179-1198

[35]

各國坦克登陸艦

参见

腳註

  1. [4],可以譯成「盟軍二型戰車登陸艦」或「二型戰車登陸艦」。
  2. 二型戰車登陸艦完工數字有1,051與1,052艘兩種說法,差別緣於取消的訂單數不同。Coakley引用參謀長聯席會議紀錄說取消100艘合約。[5]:18美國海軍部出版的《美國海軍軍艦辭典·第七冊·附錄 戰車登陸艦》中包含了互相矛盾的資料。該附錄說二戰期間訂購(對應舷號)1,152艘,取消101艘合約,1,051艘完工。[2]:571但是在附錄中列舉舷號1-1152資料,其中取消合約的舷號合計100艘[7][8]:4,照此計算應該完工1,052艘,附錄也收錄了1,152艘中1,052艘的服役紀錄[2]:572-724[6]。此後官方數字使用1,051艘[9][10],有些來源說1,052艘[6][11][12]
  3. 除此三級,《美國海軍軍艦辭典》第5、6冊還出現LST-511級,但同一艘艦在第7冊附錄就不再說是LST-511級。例如Nansemond County (LST-1064)[13][14][15]與Sedgwick County (LST-1123)[16][17][18]。USS Sedgwick County在美國海軍船籍還是列為LST-542級[19]。Rottman解釋LST-511級是對LST-491級的優化,車輛可以從露天甲板開到艦艏登陸艙[8]:10。分成三級見[8]:9-10[20][19]
  4. 二型戰車登陸艦原本只有舷號而無艦名,1955年7月1日起美國海軍人事處開始採用美國的郡名為二型艦名[2]:571[26],但美軍並不簡稱二型或LST-542級為「郡級」。中華民國政府則譯為「郡級戰車登陸艦」[27][28][24]。新加坡海軍稱為"County-class"(郡級)[29]

參考文獻

  1. Craig L. Symond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525–526 [2020-08-27]. ISBN 978-0-19-02436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2. Naval History Division, Department of the Navy, Washington. . James L. Mooney (编). VII.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June 1981 [1959年出版第一冊] [2020-08-19]. ISBN 978-0-16-00203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HTML節錄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 . 大英百科公司. [202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4. Christopher B. Havern Sr. (PDF). Breanne Robertson (编). . Marine Corps University Press. 2019: 171–172,345 [2020-08-14]. ISBN 9780160953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5. Robert W. Coakley; Richard M. Leighton. .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68 [202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6. . NavSource Naval History. [202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9).
  7. 取消合約的舷號是:85-116、142-156、182-196、232-236、248-260、296-300、431-445。見該書附錄第586, 590, 594, 599, 601, 606, 623頁。
  8. Gordon L. Rottman. . New Vanguard 115.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 September 2012 [2022-01-28]. ISBN 978-1-78200-48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9. [眾議院1316號決議]. 美國眾議院. August 1, 2008 [202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Whereas 1,051 LST amphibious craft were constructed during World War II
  10. Paula Ussery, Army Heritage Museum. . 美國陸軍. 2008-06-16 [2020-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by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1,051 of the vessels had been built.
  11. . Ambridge Connection. Ambridge, PA. [2020-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12. . County Journal. Percy, Illinois. 2018-09-06 [2020-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13.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14.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15. . www.hazegray.org. [202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2).
  16.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17.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18. SEDGWICK COUN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azegray.org
  19. . 美國海軍船籍. [2020-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4).
  20. . 美國海軍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2020-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21.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22. James T. Roberts, Captain, USAF; Edwin P. Ruhmann, IV, Captain, USAF. (PDF) (碩士论文). Air Forc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101. June 1979 [2022-01-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19).
  23. . Command: Modern Air Naval Operations Database. [202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3).
  24. 鄧志忠. . 《奮鬥月刊》. No. 762期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民國65年7月]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3).
  25. 鄧志忠. (PDF). 《海軍軍官》季刊. Vol. 36 no. 1. 2002年1月: 22頁 [民國91年1月] [2020-08-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19).
  26. Lt. T. B. Grassey, USNR (R). .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Vol. 99/2/840. February 1973: 44 [2020-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27. .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0-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28. 中建軍艦艦長 黃愛群; 中基軍艦艦長及兩棲艦隊艦隊長 陸如龍. . 榮光雙周刊. No. 2294期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2016年6月15日 [2020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19日).
  29. . 新加坡共和國海軍.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30. . US LST Association. [202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31. Daniel E. Barbey. . Annapolis, M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69: 360 [202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32. Samuel J. Cox, Director NHHC. . H-Gram. No. 24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December 2018: 6 [2020-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5).
  33. Reg Newell. . McFarland. 21 September 2012: 107–109 [2020-08-28]. ISBN 978-0-7864-684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34. . Military Times Hall of Valor. [2020-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35. 資料來自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出版的Role of the LSTs (Landing Ship Tank) in WW II Amphibious Opera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四頁,可與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的資料對照。
  36.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37.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38. . navsource.org.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