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奴曼·多卡
历史
哈奴曼·多卡意思是“哈奴曼门”,因印度教中的猴神哈奴曼而得名,“多卡”在尼泊尔语中是“门”的意思。[1]这组建筑是尼瓦尔建筑的代表。
带有十个庭院的东翼是该组建筑中最古老的部分,创建年代可溯至16世纪中叶。17世纪,国王普拉塔普·马拉对其进行了扩建,增加了许多庙宇。北部的孙达里庭院(Sundari Chowk)和莫汉庭院(Mohan Chowk)都完工。1768年,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在东南部新建了四座了望塔。王室一直居住在这里,直到1886年转移到纳拉扬希蒂王宫。外面的石刻用15种语言写就,传说如果所有这15种刻文都被念过,奶就会从这石碑中间流出。[2]
1979年,加德满都王宫广场作为加德满都谷地的组成部分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哈奴曼·多卡被包含在加德满都王宫广场中,从而跻身世界遗产。
2015年尼泊尔地震中,该组建筑部分倒塌。[3]
建筑
哈奴曼门(哈奴曼·多卡)
哈奴曼·多卡(即哈奴曼门)位于王宫广场东面,是整个王宫的入口。旁边有立于1672年的哈奴曼像,保卫着王宫。哈奴曼像脸上涂有红膏,穿着红衣服,并装饰有一把伞盖。左侧是一个石雕,描绘了那罗希摩(毗湿奴半人半狮的化身)正在吞噬恶魔金床,底座上的铭文显示该石雕刻于普拉塔普·马拉时期的1673年。[2]
纳萨尔庭院
进入哈奴曼门,毗邻哈奴曼庙,有纳萨尔庭院(Nasal Chowk)。纳萨尔(Nasal)意为“跳舞者”。纳萨尔庭院是因院子东侧的正在舞蹈的湿婆像而得名。1975年,比兰德拉加冕为国王,加冕处就在院子中间的平台上。在庭院的南侧,是9层的巴桑塔普尔塔(Basantapur)。庭院是马拉时期建造,庭院周围的建筑则是拉纳王朝的统治者们建造,建筑的门窗和支柱上有精美的雕刻。庭院平面为南北长的长方形,西北角有一个入口。入口处有雕刻有四个神像的门道,通往马拉国王的私人住所。一个金色的摩诃毗湿奴像如今在东墙上的一个露天阳台上供奉,此像原来供奉在院子中的摩诃毗湿奴庙内,1934年地震摧毁了摩诃毗湿奴庙。纳萨尔庭院里的其他建筑还有:东北角的马拉国王的接见室,在一个露天阳台上的历代马拉国王的宝座,以及历代沙阿国王的肖像。[2]
五面哈奴曼庙(Panch Mukhi Hanuman Mansir)是供奉哈奴曼的庙宇,位于纳萨尔庭院的东北角,圆形的五重檐自下而上逐层缩小。该庙的祭司是唯一可以进入该庙的圣所的人。[2]
巴桑塔普尔塔的名字巴桑塔普尔(Basantpur)意思是“春之地”。该塔位于纳萨尔庭院的南部,共九层,站在塔顶可俯瞰整个王宫及加德满都。这座塔的支柱上刻有情色意味的图像。该塔是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为划定加德满都谷地的四个老城而建造的四个红色的塔之一,这四座塔分别是:加德满都塔(巴桑塔普尔塔)(Kathmandu 或 Basantapur Tower),基尔提普尔塔(Kirtipur Tower),巴克塔普尔塔(拉克希米·比拉斯)(Bhaktapur Tower 或 Lakshmi Bilas),帕坦塔(拉利特普尔塔)(Patan 或 Lalitpur Tower)。[2]
穆尔庭院
穆尔庭院是献给塔莱久·巴瓦尼(Taleju Bhawani)的。穆尔庭院是个四周带有两层楼房的院子,为王家专用的宗教场所。塔莱久·巴瓦尼是马拉家族的守护女神。塔莱久庙(Taleju Temple)位于穆尔庭院南部,带有金色的托拉纳()。在德赛节()期间,塔莱久被移到此庙。该庙大门两侧有恒河与亚穆纳河的河流女神像。德古·塔莱久庙(Degu Taleju Temple)是另一座三重檐的庙,由希瓦·辛格·马拉(Shiva Singh Malla)修建,也是献给塔莱久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