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

咬合(occlusion)又稱,是牙科術語,即是牙齿之间的接触,通常是指上頜骨下頜骨牙齒對應,当上、下颌牙列咬合面静态(休息)或动态(咀嚼)接触或彼此接近时的关系。

字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第二任院長鄒海帆在1920年代、1930年代創造[1][2]。如果有咬合不良的情況,則會對牙齒及肌肉等造成問題。

安格氏咬合分類

愛德華·安格是最先對異常咬合(又稱錯)作出分類的矯型學家,其主張的分類如下:

第一類咬合

中性:臼齒的相對關係正常,但齒列有過份擠擁或暴牙等問題。

第二類咬合

遠中:

第一次分類

上排門牙咬在下排門牙的太過前方。

第二次分類

門牙向後傾,兩側的牙齒跟門牙重疊。

第三類咬合

近中:下排門牙咬在上排門牙的前方。[3]

參考

  1. . [201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1).
  2. .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3. . [2012-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