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踏鞴

吹踏鞴是将砂铁制成和钢的制方法。这种方法是日本古代传统制的方法,也是日本独有的制钢法。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名称

吹踏鞴(、)也被称作「吹炉」(、),在日本语里,也可单独写作「」,在英语里,则写作「Tatara steel making method」。别名玉钢制造𬭁()。

在日本语里,「タタラ」(踏鞴)最初的意思是「脚踏的风箱」,这是制钢仪器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成为对整个炼钢仪器的称呼。

另外,「タタラ」亦可以写作「高殿」,在这里指的是使用吹踏鞴方法炼铁的炉。

制造作业

平安时代以后

踏鞴炉的构成(想像图、断面)

以下是平安时代以后吹踏鞴制造工业的说明。

  1. 这种直接制钢法为,向粘土制的炉中加入木炭,点火之后,鞴向炉内吹入风,交互向炉内加入木炭和砂铁,通过炉内的燃烧反应的高温和碳素的还原性,将砂铁中的夺去,从而制成了和钢
  2. 村下(近代的一位日本刀匠)通过观察作业上火焰的加减,指示让木炭和砂铁在炉内交互。在此之际,风量较大的炉温度较高;风量较少的炉温度较低,制造就失败了。村下指出踏鞴的人对此需要慎重。
  3. 炉在点火后,凡经过一日,焰色变成山吹色,说明中间一步进行成功。此后对的风量进行加减控制,同木炭和砂铁反应。此时打开炉底的洞穴,将底部溶解的不纯物排出。𬭁(けら)从中产生,其排出数量太多或太少都被认为不成功。
  4. 火通过三日三夜的燃烧渐渐熄灭,高温煅烧的炉再使用而没有被烧坏。此时,从炉内得到炉灰和金属块𬭁
  5. 打碎𬭁后,获得量制的少量玉钢和大量铣铁,最终获得ズク。[1]

弥生时代

以下是弥生时代的踏鞴炉制造方法的说明。弥生时代的踏鞴炉建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使用自然风使木炭燃烧。

  1. 炉建在有风的斜面处,炉口对准斜面的反对侧,木炭粉和石英放在炉内的床面上,与木炭和砂铁交互的层面成并排状,加上柴火准备完毕。
  2. 在炉口点上火。
  3. 火灭后冷却,得到还原铁。

用这种方法如果锻造方式合适能够得到铁。[1]

弥生时代的使用方法同后世的方法相比,其优点是能够使用较少的风量,低温精制产生纯度较高的铁。然而制铁的方法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而且生产量很少。

产量

平安时代以后的炉,从作成到被破坏一次,称为「一代」。其间,大量的木炭和砂铁被投入炉中。以下是产量的一个例子,炉越大、木炭和砂铁投入越多,其产量就越高。

  • 原料
  • 成品
    • 𬭁:2.8吨
      • 玉钢:1吨以下-作为日本武士刀的刃金。
      • ズク:2吨左右-被称为包丁铁。作为日本武士刀的心金、栋金、侧金等主要成分以及日常用品的成分。[1]

现代幸存的踏鞴

岛根县横田町(今奥出云町)的日本美术刀剑保存协会(日刀保)踏鞴是现存唯一的正统日本刀素材供给所,使用吹踏鞴的方法制造玉钢。东京工业大学在文化祭上曾对吹踏鞴的方法进行现场演示。此外,丰桥工业高校[2]丰川工业高校丰川高校等学校,曾在渥美半岛采取砂铁为原料,进行吹踏鞴实验。

吹踏鞴技术复元的经过

二战之后,日本的吹踏鞴制铁技术由于在价格上比近代制铁技术贵而被淘汰,处于即将失传的不利状态。日本刀业界使用近代制铁方法炼钢,发现比吹踏鞴制铁法所制出来的玉钢品质差,难以制造武士刀。因此,不少日本人要求恢复吹踏鞴制铁法。日立金属安来工厂应运而生,成为现代少数幸存的吹踏鞴制铁工厂。

脚注

  1. 鉄と生活研究会编 『鉄の本』 2008n年2月25日初版1刷発行 ISBN 9784526060120
  2. .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2).

相关条目

  • 玉钢
  • 砂铁
  • 和钢
  • 𬭁
  • 地团駄
  • 踏鞴制铁
  • 踏鞴研究会
  • 魔法公主宫崎骏动画电影,以「踏鞴场」()为舞台。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