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
吸管(英语:),根据英文直译为麦管,或称,中国大陆及台湾称为「」,香港及澳门称为「」或「」,新马则根据英文直译为「」,呈圆柱状,中空的,材质可以是塑料、纸、竹、金属、玻璃、甘蔗或可食用的材料。使用吸管可将饮料直接吸往食道而无须接触牙齿,避免饮用咖啡或茶叶等深色饮品,长期造成牙齿变色。也可避免有敏感牙齿的人饮用饮品时造成不适。
「饮筒/吸管」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中国大陆 | |
台湾 | |
港澳 | |



概要
早期使用麦秆等多为天然产物,通常用于吸酒。现今采塑料押出成型技术,通过机台将热融性塑料押出一条连续性的薄管,再裁切出需要的长度。其主要功用是用来吸取杯子中饮料,也有用来吸食一些烹饪好的动物长骨的骨髓。一般直径在0.5厘米左右,但是用来喝酸奶、奶昔、珍珠奶茶等饮品时,会用较粗的吸管,有的直径有1.5厘米。
原理
吸管主要利用大气压来实现,在大气环境下,当吸管一端插入液体,另一端抽走吸管中的空气或液体后,管内压力降低至低于大气环境的压强,使吸管外部大气压力作用于管外液体表面,将液体推进吸管中以使管内压力与管外气压平衡。
长短差异
市面上的饮料杯都大多是15到17公分,而吸管长度则是从15到25公分不等,根据不同工厂所制作的模板并不相同。吸管的长度越长吸速越慢,如果想吸快一些的便买短一点,想慢慢享用的长一些也无妨,吸管长度方面推荐选择20公分的吸管,不会太长难以携带,也不会过短导致饮品过快喝完。[1]
历史
吸管与环保
2015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海龟研究专家菲珍拿(Christine Figgener)在哥斯达黎加发现一只海龟的鼻子里塞住异物,尝试以钳子拔出。在拔出「异物」的过程中,海龟因痛楚苦苦挣扎,鼻子更不断流血,画面令人伤感。经过约8分钟后,研究人员总算顺利将「异物」清出,细看之下竟然是塑料饮管。短片在网上疯传,事件令大众认识到塑料饮管对海洋生态造成的祸害[2]。
即弃塑料吸管的垃圾分解时间相当长,分解一条塑料吸管需要400至500年,与分解塑料瓶所需的450年差不多。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进行的调查显示香港人每周平均耗用5.73条塑料饮管,以此推算港人一年消耗约14.4亿条塑料饮管。[3]而美国则每人每日平均耗用1.6条饮管,即每日总耗用量5亿条。[4]
有见及此,从2018年底开始香港陆续有不少连锁式快餐店实行「无饮管日」,除了顾客主动要求索取外,店方将不会提供饮管,以减少使用即弃餐具及促进市民养成环保习惯[3][4]。当中不少餐厅「无饮管日」已经成为恒常措施。香港麦当劳估计实施「无饮管日」后饮管消耗量将会减少三成[5]。
2019年7月1日起,台湾政府部门、学校、百货公司业及购物中心、连锁速食店等,内食餐饮不得提供一次用塑料吸管[6]。
2020年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在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旨在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7]。餐饮行业响应号召,提供纸质吸管或PLA生物可降解吸管等以代替塑料吸管[8][9]。
参考文献
- 荼公子韩奕. .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中文(台湾)).
- 高紫恩, 吴慕儿. . 香港01. 2017-05-02 [2021-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中文(香港)).
- . 香港经济日报. 2018-10-17 [2019-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 .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 [2019-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 . The Standard, 英文虎报. 2018-12-20 [2019-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2).
- .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废弃物管理处. 2019-05-08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3).
-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 . 新浪新闻. 2021-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6).
- . 网易财经. 2021-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吸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