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

塑料是指以高分子量合成树脂/石油为主要组分,加入适当添加剂,如增塑剂稳定剂抗氧化剂阻燃剂润滑剂着色剂等,经加工成型的塑性(柔韧性)材料,或固化交联形成的刚性材料。塑料最早来自于1850年代的英国,自从被开发以来,各方面的用途日益广泛。

IUPAC对塑料(plastic)的定义
一个用来指聚合材料的通用词语,材料中可能包括其他可以提升性能或降低成本的物质

注1:使用此一词语而不用聚合物(polymer)的原因是后者常造成困扰,因此不建议使用。

注2:在聚合物工程中,此一词语是指可以混合,而且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应用流动特性在制造上的材料[1]
各式塑料制品

塑料分类的方式有许多种。常用聚合物中骨架及侧链化学结构来分类。其中重要的有丙烯酰基塑料、聚酯塑料、硅氧树脂聚氨酯及含卤素的塑料[2]。塑料也可以依合成时的反应来分类,例如缩合反应聚合加成交联反应[3]

热塑性塑料及热固性塑料

塑料可以依加热后是否软化分为两种,分别是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

热塑性塑料在加热后其成份不会有化学变化,因此可以反复的模塑[4]。这类的塑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5]。常见的热塑性塑料分子量约在20,000到500,000 amu之间。

热固性塑料只能熔化成型一次,当受热固化定型之后,就无法再重新加热成型[4]。在热固进程中发生了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像橡胶的硫化就是一种热固进程。在硫化加热前,橡胶是有黏性、略有流动性的物质,但在硫化后聚异戊二烯变成没有黏性的固体。像酚醛塑料脲醛塑料也都是热固性塑料。热固性塑料的分子量一般假设是无限大。

其他分类

其他分类会依在制造或是产品设计有关的特性来分类,例如产量大的通用塑料弹性体、结构应用(工程塑料,像聚碳酸酯聚砜聚苯醚聚酰胺聚甲醛等)、生物可分解性或是其导电性等。塑料也可以依其物理性质分类,例如密度、拉伸强度玻璃转化温度。也有些特殊用途的特种塑料,如医用塑料导电塑料耐高温塑料等。

生物可分解性

生物可分解塑料在暴露在特定自然界的环境条件或生物条件下,会自然分解。特定的条件可能包括暴露在太阳下、遇水或湿气、细菌、酶、风的磨耗等环境条件(环境分解),也可能是在有囓齿动物,害虫或昆虫攻击等生物条件下。有些型式的塑料分解需要让塑料暴露在阳光下,有些则是要在在垃圾填埋场或堆肥中才会降解。淀粉颗粒曾加在塑料中以加快其降解,但仍然无法使塑料完全分解。有些研究者利用基因工程已改良一种细菌,可以合成完全可以生物分解的塑料,但这种材料(聚羟基丁酸酯)到2013年为止仍非常昂贵[6]。也有公司开发了生物可分解添加物以加速塑料的分解。

天然及合成

天然塑料包括了天然橡胶乳胶(可用于制作口香糖)、虫胶硝化纤维等,但现今大部份塑料都是石化工业的产物。

生物塑料

由于石油的有限存量以及全球暖化的问题,促使了生物塑料之研发,是来自于可再生的生物质来源的塑料,如来自于植物油玉米淀粉豌豆淀粉[7]等。

估计世界上软包装材的年消耗量是1230万吨,其中利用生物相关材料有32.7万吨[8][9]

结晶及无定型

有些塑料其分子结构为半结晶聚合物[10],其化学结构一半是晶质,另一半是无定型,因此同时有熔点(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温度)及一个或多个玻璃转化温度(局部的分子弹性显着增加的温度)。这类的半结晶塑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酰胺、聚酯和某些聚氨酯。

许多塑料是完全的无定形体[10],包括聚苯乙烯及其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所有热固性塑料。也有一些塑料属于液晶聚合物[10]

组成

主要包括有机聚合物塑料,绝大多数的这些聚合物的基础上单独或与氧,硫,氮以及碳原子链。骨干是链上的主要“路径”,一起把大量的重复单位的一部分。定制塑料,不同的分子团骨干的“挂起”(通常他们是“挂”作为单体的一部分之前,单体连接在一起,形成高分子链)的属性。这些“侧链”的结构,影响聚合物的性能。这种重复单元的分子结构的聚合物性能的微调,使塑料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添加剂

大多数塑料含有其他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混合添加剂的范围从零百分比(为用于包装食品),某些电子应用超过50%的聚合物量。添加剂的平均含量是聚合物重量的20%。填料改善性能和/或降低生产成本。稳定的添加剂包括阻燃剂,降低材料的可燃性。许多塑料中含有填料,相对惰性的,廉价的材料,使产品变得便宜。通常情况下,填料是在原产地的矿产,如粉笔。一些填充物有化学活性,被称为增强剂。由于许多塑料经过聚合后硬度极大,难以加工或作为一般材料使用,因此添加塑化剂(或名可塑剂),用来增加柔软性及弹性。塑化剂是一种常使用的添加剂,但大部分的增塑剂对人体有生殖毒性,至目前为止仍对于塑化剂种类及使用与否有极大的争议。

用途

在日式餐厅外,常可见以塑料制成的食物模型。

塑料的原始目标是用为绝缘物,自从发现电木以来,屡经改良,塑料大有助于超高压的发展和薄膜电子零件的进步。

  • 电器绝缘(例如导线的绝缘层,或电子零件的外壳)
  • 机械材料(因为具有比金属轻与防锈蚀的特性)
  • 建筑材料与家具材质
  • 包装材料(例如:塑料袋
  • 人造纤维(例如:尼龙聚酯纤维

环保问题

自面世以来,塑料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亦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塑料垃圾难以自然分解,导致固体废物的增加;若流入海洋中,亦会导致海洋生物误食、窒息、中毒等,影响海洋生态;焚化塑料垃圾亦会造成空气污染,部份塑料,如聚氯乙烯(PVC)和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在某些条件下或会发布有害物质或内分泌干扰素,危害生物的生育机能。因此,减少使用塑料成为环境保护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回收分类标签

为方便塑料的回收,美国塑料工业协会(The Society of the Plastics Industry, Inc., USA)提出利用塑料类型来分类的标签系统:「合成树脂识认码」(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常译为「塑料材料编码」或「塑料编码」)。可回收的塑料容器均会附有一个以三个箭号围绕而成的三角形标签,标签上会表示塑料的类型。

中国国家标准(GB18455-2001)规定,体积/容积超过100毫升的塑料包装制品或塑料容器必须直观标注塑料回收标示。

但很可惜,塑料的回收并不容易,推行成效亦不理想。与金属回收比较,塑料回收最大问题是难以用机器进行自动分类,工序牵涉大量人力。除了容器通常以单一塑料造成以外,不少塑料制品皆以多种不同材料装配而成,将其解体的成本可能比回收得来的塑料价钱高。而且,部分种类的塑料回收没有经济价值,例如发泡胶。这类塑料垃圾通常会被掩埋或焚化。

其它,如美国回收塑料占的比重很低,只有5%,但是,德国、北欧等部分国家或地区,则有较高资源回收比重。

可分解塑料

用可分解的淀粉塑料制造的餐刀,叉子和汤匙。

可分解塑料能于阳光下分解。亦有于塑料中加入淀粉使其更易于生物分解,但分解仍不完全。亦有人利用基因改造细菌产生完全可生物分解的塑料,但成本仍高昂。德国巴斯夫公司(BASF)研究出一种称为Ecoflex的可生物分解塑料,用于食品包装。以上的可分解塑料由于成本问题,因此鲜有使用。而这种塑料必需曝露于空气的情况下才能分解,因此若被掩埋,仍然会导致固体废物的问题。

故此,德国环境部长舒尔兹(Svenja Schulze)2019年9月宣布,计划明年禁止即弃塑料袋。而超级市场及零售商的收银处,将不能向客人提供塑料袋,包括可生物分解的塑料袋及采用再生物料制造的塑料袋在内,违反企业将面临高达十万欧元的罚款。[11]

塑料的表面装饰

一般来说,塑料制品的表面比较难有变化,因此需要采用喷涂、电镀等二次加工技术来装饰表面,增加产品的价值感。不过喷涂、电镀技术对环境会造成污染。近几年出现的IMD技术,因为较传统二次加工技术更环保,并且可以在塑料射出成型的同时就完成图案印刷,较省人力与时间成本。IMD技术一般包括三种:IMR(In-Mold Decoration by Roller;模内转印)、IML(In-Mold Labling;模内标签)、IMF(薄膜成型)。IMR目前已广为笔记型电脑与智能型手机所采用。

生态灾难

绿色和平最近的研究显示,自从2017年12月31日中国收紧洋垃圾进口的禁令起,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迅速成为新的「垃圾岗」。单是2018年,马来西亚接收近100万吨,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废塑料。此举令许多亚洲地区的乡郊沦为塑料垃圾弃置场,伤害自然环境。[12]

其他问题

塑料生产商常在包装上含糊地称产品树脂,即使明明是人造树脂/合成树脂。一般人很易受误导以为是天然树脂而放心购买和使用。许多生产商也未有清楚列出制造产品时加入的各式有害化学品

由于塑料大量生产,价钱便宜,颜色选择多,所有人们也大量使用塑料用品,以致常在未了解某些塑料的实际特性的情况下不当地使用塑料。例如,有些塑料不宜加热或用来存放酸性饮品食品,有些塑料不宜受阳光照射等,否则成份会不稳定而发布。由于无即时危险,以致塑料产品中各种有害物质已从不同途径,尤其是饮食,进入和污染人体。[13]

最常用的塑料

聚丙烯(PP)材料做的椅子
食品包装、家用电器、汽车配件(如保险杆)。
包装材料、食品包装、一次性杯子、盘子、餐具、CD和DVD文档夹。
包装材料、一次性杯子。
  •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涵盖电子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键盘)。
饮料瓶、薄膜、包装。
纤维、纺织品。
纤维生产、高尔夫球、钓鱼线、汽车涂料。
管件生产、浴帘、窗框和地板覆盖物。
泡沫保温、防火、灭火泡沫。
光盘、太阳镜、防护罩、安全眼镜、指示灯、镜片。
  • Polyvinylidene chloride(PVDC)聚二氯乙烯
包装(食品和药品)。
薄膜、包装袋(一般常见塑料袋)、填装瓶(如沐浴乳、清洁剂)、水管。
  • Polycarbonate/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PC/ABS)聚碳酸酯 / ABS树脂:
融合了PC和ABS塑料,更为坚固。用于汽车内装和外部配件、手机外壳。

特殊用途的塑料

维基教科书中的相关电子:塑料的种类及名称
隐形眼镜,玻璃(如有机玻璃)。
耐热,低摩擦涂层:不沾涂层的不沾锅、水电工用的密封胶带、游乐场的滑水道等。
化学和耐热热塑性塑料,生物兼容性高,使用医疗植入,航空航太制品。其中为最昂贵的商业聚合物。
  • Polyetherimide(PEI)聚醚亚酰胺
具有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不结晶聚合物。
俗称电木,高模量,相对耐热,耐火和优良的聚合物。用于电气设备绝缘部件,纸层压制品,热绝缘泡沫材料。它是一种热固性塑料,可以通过热成型和压力时,混合填充物般的木粉,也可以投在其剩余的液态形式或转换为泡沫。问题包括自然成型的几率是暗的颜色(红,绿,棕),并作为热固性难以回收。
  • Urea-formaldehyde(UF)尿素甲醛树脂
餐具、装饰品、电器零件、配电器具、电话筒、汽车零件、合板、接着剂、涂料、按钮、容器、麻将牌、时针盘、筷子、衣扣、瓶盖等。
玻璃、餐具、装饰品、电器配件及外壳、配电盘、机械零件、汽车零件、丽光板、涂料、接着剂、容器、纸、布的树脂加工。
一个可由微生物分解,由玉米淀粉转化。目前市面上可看到的,如水选蛋的透明盒子。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PD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12, 84 (2): 377–410 [2014-01-13]. doi:10.1351/PAC-REC-10-12-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3-19).
  2. Menges, Georg; Haberstroh, Edmund; Michaeli, Walter; Schmachtenberg, Ernst. Auflage: 6. Carl Hanser Verlag GmbH & Co. KG. 2011: 3-11. ISBN 978-3-446-42762-4.
  3. Classification of Plastics 存盘,存档日期2007-12-15.. Dwb.unl.edu. Retrieved on 2011-07-01.
  4. . 国科会高瞻自然科学教学资源平台. 2010-12-04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5) (中文).
  5. Composition and Types of Plast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forplease website
  6. Biodegradation of plastic bottles made from Biopol in an aquatic ecosystem under in situ conditions, accessed March 2009 (login required). Springerlink.com. Retrieved on 2011-07-01.
  7. . CORDIS services. 2008-11-30 [2009-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8. National Non-Food Crops Centre. NNFCC Renewable Polymers Factsheet: Bioplas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9. Plastics News 存盘,存档日期2008-05-13.. Plastics News. Retrieved on 2011-07-01.
  10. Design guide -Performance and value with engineering plastic.DSM
  11. 绿色和平, , [2022-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12. 绿色和平, , [2022-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13. 《注射成形塑料制品的生产》,刘大林,大孚书局,1984年9月,294页~295页

来源

书籍
  • 《塑料物性入门》,陈世春 译,复汉出版社.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胶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