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
吴梅(1884年—1939年3月17日),字瞿安,号霜厓,别署癯安、逋飞和厓叟,中国近代教育家及作家,更以其戏曲理论而出名。他是最早把昆曲带入中国大学成为正式科目者。[1][2][3]
吴梅 | |
---|---|
![]() | |
出生 | 1884年 大清江苏苏州府长洲县 |
逝世 | 1939年3月17日 中华民国云南大姚 |
职业 | 戏曲理论家、教育家 |
生平
吴梅在光绪十年(188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的一个破落仕宦之家,[3] 年幼时父母双亡,因此过继给吴长祥当嗣孙。十二岁时从潘少霞开始读书考取功名,十八岁即以第一名补长洲县学生员,然此后两度乡试落第,自此摒弃科举之念。百日维新失败后,曾写《血飞花》悼念戊戌六君子。[5]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前往上海的东文学社学习日语。光绪三十一年秋受聘于东吴大学,两年后应柳亚子之约,加入文学团体神交社,宣统二年(1910年)开始先后在苏州存古学堂、南京第四师范等中学担任教师。1912年曾加入南社。[1]
1917年蔡元培看到了吴梅所写的在《顾曲麈谈》等文章后,聘请他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昆曲组导师,梅兰芳、韩世昌等曾是他的学生,一度被当做北大校歌的《北大二十周年纪念歌》和《正宫锦缠道·示北雍诸生》也是由吴梅来谱曲作词的。[4] 1922年秋应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陈中凡之邀,举家搬到南京大石桥,担任东大教授。在此期间与学生们成立研究戏曲的“潜社”。[5] 此外他也曾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并曾兼课金陵大学。[1]
七七事变发生之后,他在当年9月12日携家人离苏州,后辗转于武汉、[6] 湘潭、桂林、昆明等地,1939年1月11日与家人从昆明乘汽车兼步行前往云南大姚李旗屯,同年3月17日在大姚因喉病复发而病逝。[5][1]
成就
吴梅以其在戏曲创作、研究与教学出名,被誉为“近代着、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其所作的传奇有《风动山》、《绿窗怨记》、《东海记》、《血飞花》(未刊行)、《义士记》(未刊行)五部,杂剧有《轩亭秋》、《暖香楼》、《湘真阁》、《落茵记》、《双泪碑》、《无价宝》、《惆怅爨》七部。此外还有《中国戏曲概论》等大量戏曲论着存世。[2]
吴梅在当时的文学界享有盛名,是朱自清、田汉、郑振铎、齐燕铭、梅兰芳、俞振飞等人的老师。1993年,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其故乡苏州召举办了“吴梅诞生100周年学术讨论会”。[2]
著作
- 《词余讲义》
- 《南北词简谱》
- 《元剧研究ABC》
- 《曲学通论》
- 《中国戏曲概论》
- 《元剧研究》
- 《南北词谱》
- 《奢摩他室曲丛》
- 《霜厓诗录》
- 《霜厓词录》
- 《辽金元文学史》
- 《文录》(未刊行)
- 《霜厓曲录》
- 《霜厓读画录》
参考文献
- . 国学网.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6).
- . 国学网.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中国江苏网. 2013-11-15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
- . 大公网. 2012-09-02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
- . 南京新风. 2014-05-12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孙康宜. . 明镜月刊. 2009-12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扩展阅读
- 王卫民,《吴梅戏曲论文集》,198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