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公碼頭
卜公碼頭(英語:),是原位於香港中環的一個渡輪碼頭,名稱取自香港第十二任總督卜力爵士。

1930年代中環干諾道:
由前至後可見第一代卜公碼頭、鐵行碼頭和德忌利士碼頭
由前至後可見第一代卜公碼頭、鐵行碼頭和德忌利士碼頭

1920年代的中環海徬,最左方碼頭為卜公碼頭

位於摩士四號公園的第一代卜公碼頭上蓋(左)

1971年第二代卜公碼頭,圖前方為康樂大廈地盤
第一代碼頭
落成
卜公碼頭前身是畢打碼頭(位於畢打街盡頭的碼頭),今畢打街及干諾道中交界,1861年興建於仁大廈(原址今遮打大廈[1]),由於配合中環填海工程,需建成新碼頭,卜公碼頭於1900年12月29日落成,並由第十二任港督卜力主持開幕禮,並正式起名為卜公碼頭(Blake Pier)。
第二代碼頭
第二代卜公碼頭於1965年5月15日啟用,全長五百八十呎,建築費約二百萬港元[4],其上蓋建有花園,是當時中環少數綠化地帶之一。
参考來源
外部連結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卜公碼頭 |
- Wong C.T., Ma K.Y., Leung M.K., and Liu K.M. (2007), "The Blake Pier Pavilion: Just a Memory?"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