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卫

十六卫中国古代官制,主要是两宋中央禁军管理机构的统称。

隋唐宋十六卫

隋文帝府兵制为依托,设置十二府统领禁卫军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十二卫,加上管理侍卫左右和公卫门禁、不领府兵的左右备身、左右监门,号称十六卫[1]。每卫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下设长史录事参军兵曹参军骑曹参军铠曹参军

隋唐十六卫管理内府(亲卫府勋卫府翊卫府)、外府(折冲府)府兵,掌管宫掖禁卫、京城巡警、京畿烽候道路、督摄队仗。中唐以后,府兵制至废止,以彍骑充当宿卫,彍骑之后,神策军等北衙十军取代。十六卫为虚名。宋朝称之为环卫官金朝元朝设立元帅府都督府,十六卫废除。

十六卫职守

  • 左右卫-掌宫禁宿卫,总领内、外府府兵,及十六卫兵员配发管理,为十六卫内核。
  • 左右武卫-掌宫禁宿卫。
  • 左右骁卫-掌宫禁宿卫,十六卫中的骑射部队(豹骑)。
  • 左右威卫-掌宫禁宿卫。
  • 左右领军卫-掌宫禁宿卫,十六卫中的弓兵部队(射声)。
  • 左右金吾卫-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
  • 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及门籍。
  • 左右千牛卫-掌侍卫及供御兵仗。

名称变动

武周(684-705)
隋文帝(607年)622年660年662年670年武周(684-705)神龙之后
左卫府左翊卫府左卫
右卫府右翊卫府右卫
左武卫府左武卫左鹰扬卫左武卫
右武卫府右武卫右鹰扬卫右武卫
左武候府左候卫府左武候卫左金吾卫
右武候府右候卫府右武候卫右金吾卫
左领左右府左备身府左府左千牛府左奉宸卫左千牛卫
左骑卫府左骁骑卫左骁卫左骁骑卫左武威卫左骁卫
右领左右府右备身府右府右千牛府右奉宸卫右千牛卫
右骑卫府右骁骑卫右骁卫右骁骑卫右武威卫右骁卫
左监门府左监门卫
右监门府右监门卫
左领军府左屯卫府左威卫左武威卫左威卫左豹韬卫左威卫
左御卫府左领军卫左戎卫左领军卫左玉钤卫左领军卫
右领军府右屯卫府右威卫右武威卫右威卫右豹韬卫右威卫
右御卫府右领军卫右戎卫右领军卫右玉钤卫右领军卫

明朝十二卫

明初洪武年间,京卫上直卫设十二卫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京卫上宿卫。不隶属五军都督府永乐之后,扩充至二十六卫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篡位成功,本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擢升下列北平燕王三护卫为亲军

  • 羽林前卫-原北平「燕山中护卫」,卫戍午门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 金吾左卫-原北平「燕山左护卫」,卫戍东华门左右至东安门左右。
  • 金吾右卫-原北平「燕山右护卫」,卫戍西华门左右至西安门左右。

永乐四年再擢升原北平都指挥使司七卫为亲军:

  • 燕山左卫-卫戍东华门左右至东安门左右。
  • 燕山右卫-卫戍西华门左右至西安门左右。
  • 燕山前卫-卫戍午门达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 大兴左卫-卫戍玄武门左右至北安门左右。
  • 济阳卫-卫戍午门达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 济州卫-卫戍午门达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 通州卫-原北平都指挥使司安吉卫」,卫戍玄武门左右至北安门左右。

宣德八年设以下四卫,掌随驾护卫:

  • 腾骧左卫
  • 腾骧右卫-旧为神武前卫。
  • 武骧左卫
  • 武骧右卫

以上二十六卫俱称亲军都指挥使司,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

参考文献

  1. 徐连达 (编). . 上海: 上海大学. 2010: 5–6. ISBN 978-7-81118-556-0 (中文(简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