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及蠻貊碣

化及蠻貊碣,位於臺灣南投縣集集鎮廣明里,為清廷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闢建關門古道(集集水尾道路)時紀念開山撫番政績刻寫,今為國定古蹟

化及蠻貊碣
位置南投縣集集鎮廣明里
坐标23.826314°N 120.807335°E / 23.826314; 120.807335
建成时间光緒十三年(1887年)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古蹟:國家一級古蹟
登錄種類:碑碣
评定时间1987年4月17日
詳細登錄資料
材料砂質硬岩

歷史

緣由

光緒十二年(1886年)二月,陳世烈廈門東渡至臺灣,為實施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於當年十月於雲林坪設立雲林撫墾局[1]。次年,劉銘傳命令統領東臺灣軍務的張兆連,聯合南投的章高元,各率兵卒民伕,分由水尾集集埔,同朝中央山脈,東西對開,闢集集水尾道路,三個月後在關門山會合[2]。同時,陳世烈奉台澎兵備道陳鳴志命令,招募民兵開墾集集埔[1]。同年,陳世烈為漢化布農族,選擇在今信義鄉羅娜村設立楠仔腳蔓學堂,親自題字「萬興關」立碑為記[3]。因官府認為楠仔腳等諸社已先後薙髮歸化[1],他親題「化及蠻陌」於集集通往陸路必經之地作紀念[4],其字體為行書陰刻[5],右側刻「欽命布政使銜署臺澎兵備道陳方伯撫番開墾處」[4],左側署名「大清光緒拾叁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4]

荒廢

近景

官方所設的土番社學不到一年,楠仔腳社的原住民孩童紛紛逃學,於是關閉[3]。且古道隨著清朝統治力量的衰弱、原住民反抗,再加上幾次颱風等天災後,道路荒廢[2]。石碣也埋沒在荒草間,不易發現[5]

該碣今屬於廣明里[4],位於洞角段產業道路[6],須從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旁巷道轉進約長八百公尺狹路才見到[5]。曾姓地主回憶,1965年家族購得附近果園時,此石碣上就被人用水泥附上水泥門柱[4]

維護

遠景

1984年,內政部審定廿四處國家一級古蹟時,將八通關古道及蠻貊碣地點一同列入[7]。1994年12月29日,集集鎮長林明溱向南投縣長林源朗、省交通處長鍾正行反應,通往此地路途十分狹窄,約只有兩公尺,年久失修,會車不便,不但農產運輸不便,而且阻礙觀光發展,望斥資五百萬拓寬[6]。原本計劃拓寬,但送到沿路地主反彈,遂終止[5]。林明溱並於鎮長期間在旁設有涼亭,但年久失修已不見[8]。1995年5月1日,內政部官員會同省民政廳、南投縣政府民政局人員、教授、集集鎮公所祕書向宗義等多人從鹿谷鄉八通關出發,前往開闢鴻荒、化及蠻貊碣勘查[1]。2004年11月26日,被一名來此校外教學的台中市小學陳姓教師發現,指標牌居然寫成「化及巒貊」[7]

2016年7月29日下午,因旅客反應化及蠻貊碣被黏上水泥柱,縣文化局會同文化部國定古蹟委託單位勘查維護狀況[4]。次月17日,文資局古蹟聚落組科長蘇志銘會同集集鎮長陳紀衡、南投縣文化局人員再度前來,與地主協調欄柵後移事宜,獲地主吳進昌、曾平武樂意配合[9]

參考

  1. 鄧木卿. . 《中國時報》. 1996-10-02 (中文(臺灣)).
  2. 薛煒. . 《聯合報》. 1993-09-13 (中文(臺灣)).
  3. 郭行中. . 《聯合晚報》. 1990-10-26 (中文(臺灣)).
  4. 黃宏璣. . 《聯合報》. 2016-07-29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中文(臺灣)).
  5. 洪敬浤. . 《聯合報》. 2002-09-04 (中文(臺灣)).
  6. 張南詠. . 《中國時報》. 1994-12-30 (中文(臺灣)).
  7. 沈揮勝. . 《中國時報》. 2004-11-27 (中文(臺灣)).
  8. 黃宏璣. . 《聯合報》. 2016-07-30 (中文(臺灣)).
  9. 黃宏璣. . 《聯合報》. 2016-08-18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