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
分类
根据出血原因可分为两种:心脏或血管壁破裂的出血称为破裂性出血;毛细血管和细静脉壁通透性增高的出血称为漏出性出血。
根据出血部位又可分为两种:内出血是血液从血管流到血管外的体内;外出血是血液从血管通过身体表面的伤口流到体外,亦包括通过身体本来已有的开口诸如口、鼻、耳、尿道、阴道、或肛门流出血液。
危害
急性大出血的出血量达全身血量的三分之一,血压急剧下降,可以导致出血性休克;慢性少量出血,如钩虫病、痔疮出血,可以引起贫血;出血也能够引起局部组织破坏和功能障碍,如大脑内囊出血可以引起对侧肢体偏瘫,视网膜出血引起失明。
一般来说,一个健康的人可以承受失去全身血液的10至15%而不产生严重问题,例如每次捐血一般会取去捐血者血容量的8至10%。[1]

流血
如果出血引致血容量减少对身体是危险的,严重时可以致死。这时候身体内的一些机制会试图维持体内平衡。
若干疾病或身体状况,诸如血友病及血小板减少症,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或使本来属于轻微的出血变得危险。抗凝血药诸如华法林(Warfarin)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出血的分类
动脉出血
出血速度快,且很难控制,如果不及时处理容易失血过多而死亡,常见于猛兽咬伤、严重切割伤。
静脉出血
出血速度比动脉出血慢,且容易控制,常见于切割伤。
微血管出血
出血速度慢,会慢慢形成血块,常见于擦伤。
参考数据
- . UK National Blood Service. [2009-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