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 (头衔)

凯撒源自于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之一。从罗马共和政体转型为帝国的过程中,在身为独裁官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前102年-前44年)死亡之后,几位古罗马掌握实权的领导人,都宣称自己继承了凯撒家族的名号(与其合法的统治地位)。于是「凯撒」一词便成了罗马皇帝的众多头衔之一。在罗马帝国四帝共治时期,戴克里先正式将「凯撒」一词重新定位为「副帝」,为「正帝」头衔奥古斯都的副手与指定继承人。

语源

凯撒的原义是「毛茸茸的」,可追溯至罗马早期尤利亚(Iulia)氏族的分支尤利.凯撒(Iulii Caesares),可能由于其本人有明显的长发(另一种说法,则是反讽他的头上无毛)。古罗马共和末期的政治强人尤利乌斯·凯撒遇刺身亡,在他的遗嘱中,指定其年轻的姪孙盖乌斯·屋大维为他的继承人。以当时罗马的习俗,屋大维便在法理上成了凯撒的养子,并且名字成了「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屋大维乌斯」(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

唯一的罗马皇帝

基于政治与个人理由,屋大维取得政治上的唯一实权后,十分强调他与凯撒的关系,并在自称时仅细心且谦逊地采用了「大将军凯撒(Imperator Caesar)」——大将军代表其实掌的军权,凯撒则代表他的合法继承关系,其余的封号在公开场合一概婉拒。后来罗马元老院才在前27年,赠与屋大维另一个神圣尊贵的称号「奥古斯都」。继承屋大维皇位的人是他的继子提贝里乌斯。提贝里乌斯的原名为「提贝里乌斯·克劳狄乌斯·尼禄」,他以养子的身份取得屋大维的一切法理地位,名字便成了「提贝里乌斯·尤利乌斯·凯撒」。

罗马的第四任皇帝克劳狄乌斯,则是第一位非凯撒亲族而继位为「凯撒」封号的皇帝,不过他仍是同属于「尤里亚.克劳狄氏族」的成员。而第一位毫无氏族血缘的皇帝,则是在68年皇帝尼禄自杀后即位的加尔巴,但加尔巴也同样地使用凯撒的头衔,称为「塞尔维乌斯·加尔巴·大将军·凯撒」。

加尔巴不久被奥图谋杀,而奥图也很快地被维特里乌斯击败而亡。维特里乌斯所用的称号为「奥鲁斯·维特里乌斯·日耳曼尼库斯·大将军·奥古斯都」,他是第一个未使用凯撒做为他名字的一部分的皇帝(虽然,后来他在情势危殆之时,仍旧接受了凯撒的头衔)。然而,69年击败维特里乌斯的维斯帕西安,结束帝国的混乱局势,并创建了弗拉维王朝。他重新起用了凯撒做为名字的一部分。后来,「大将军」与「凯撒」都成了习惯上的定制,是为皇帝名字的一部分,形如「大将军·凯撒·XXX·奥古斯都」。

四帝共治

293年3月1日,皇帝戴克里先创建了四帝共治的制度。四帝共治是一种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区,每区各由一位正皇帝与副皇帝共同治理,副皇帝也同时为正皇帝指定的当然继承人。这时候只有两位正皇帝可以使用「奥古斯都」的名衔(虽然正皇帝的全名仍为「大将军·凯撒·XXX·奥古斯都」的形式),而副皇帝在尚未继任前,只能使用「凯撒」的称号。

四帝共治的制度很快就崩溃,最后逐渐形成了两个互不隶属的帝国,即西方以拉丁文为主的西罗马、与东方以希腊语为主的东罗马帝国了。

拜占庭帝国

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中,凯撒(希腊语音译为Καῖσαρ)成为一个高等级的荣誉头衔,初期一般授予皇族近亲,之后地位相对下降,皇族之外的人乃至外国贵族也被授予“凯撒”头衔,直到帝国末期。塞尔维亚等受拜占庭影响较深的国家也在国内授予“凯撒”头衔。

影响

历史上,「凯撒」(Caesar、Kaiser、Tsar)一字在许多语言里,都保留了统治者头衔的意义,当中更有被数个国家用作正式的统治者头衔;著名例子有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德意志帝国凯撒(Kaiser)与俄国沙皇。以下列出各语言对男性统治者与女性统治者的同源名词。

日耳曼语系:

斯拉夫与波罗的海语系:

芬兰-乌戈尔、闪族、阿尔泰语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