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硬派

冷硬派英語:)是一種文學形式,起源於1920年代禁酒令時期的美國,至今已發展為豐富多產的風格體系,形成一種全球性的推理小說子類型,並啟發了後來盛行於好萊塢的「黑色電影」。中文的冷硬派譯自英文「Hard-boiled」,原指煮透的水煮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用於形容歷經滄桑而性格轉變的退伍軍人,後來涵義擴展為內心帶有傷痕的硬漢和以之為主角的文學體裁。[1][2]

典型的冷硬派故事以感傷的筆觸、機鋒的對白等文學性為基底,背景大多發生在犯罪猖獗、政治腐敗、司法不公、官商勾結、經濟蕭條、階級壓迫的城市邊緣和社會底層。主角通常是性格孤僻、憤世嫉俗、生活潦倒、沉迷菸酒,但卻鐵漢柔情、內心正直嚴肅、堅守原則、富有道德與信念、具浪漫色彩和高度理想化特質的偵探,隻身面對腐敗的黑幫、財團、豪門、官僚、政客、警察等強大黑暗勢力。[1][3]

古典冷硬派作品藉由此種崩解或衰頹的社會秩序、以及孤獨的薛西弗斯式反英雄主角,反映出當時「扒糞運動」之下、美國夢的繁榮表象破滅後墮落傾頹的社會圖像,描繪其中個體所面臨的幻滅、沉淪、死亡、掙扎與救贖,與推理小說黃金時期的柯南·道爾G·K·卻斯特頓阿嘉莎·克莉絲蒂等古典解謎派分道揚鑣,一反純淨優雅的英式風格和中產階級價值觀,強調血腥暴力、好勇鬥狠、縱情聲色的黑色美學,成為推理文學史上另闢蹊徑的創新。[1][4][5]

美國的冷硬派簡史

達許·漢密特是冷硬派的開山宗師之一。
雷蒙·錢德勒充滿詩意的感傷風格,為冷硬派注入文學底蘊。
亨弗萊·鮑嘉曾飾演山姆‧史培德與菲力普·馬羅,奠定冷硬派偵探的經典形象。

歷史上最早的冷硬派小說可能是卡羅爾·約翰·戴利刊登於1922年12月號《黑色面具》雜誌上的短篇小說〈假冒伯頓·康布斯〉(The False Burton Combs)[6]達許·漢密特的《血色收穫》(1929)和《馬爾他之鷹》(1930)則首先確立了冷硬派的風格,冷酷自私、男女關係混亂的山姆‧史培德是他筆下最有名的偵探。具有獨特感傷筆法的雷蒙·錢德勒,在《大眠》(1939)、《再見,吾愛》(1940)、《漫長的告別》(1954)等作品中創造出洛杉磯偵探菲力普·馬羅,成為冷硬派主角的經典形象,數十年來其系列故事多次搬上螢幕,傳奇影星亨弗萊·鮑嘉等十多名演員都曾飾演過這個角色。在漢密特與錢德勒奠定的基礎上,羅斯·麥唐諾在《寒顫》(1964)等名作中創造了名偵探盧·亞徹,藉由聆聽與問話破解案件的方式類似心理醫師,因細膩勾勒出人性心理及提高冷硬派小說的文學性而備受讚譽。[7][8]

米基·史畢蘭的作品在1950至60年代取得巨大成功,但批評者認為他筆下的主角邁克·漢默是危險的偏執狂、虐待狂和受虐狂,且其封面往往以衣著暴露的女性為插圖,比當時其他冷硬派小說具有更明顯的色情與暴力色彩。約翰·麥唐諾於《深藍再見》(1964)創造了黝黑、高大、身手矯捷的「海邊遊俠」查維斯·麥基,他成天在佛羅里達州沿海駕著遊艇四海為家,後來發展出21本以佛州、墨西哥加勒比地區異國情調為特色的系列,每部書名中都有一種顏色的名稱。羅伯·派克早年頂著「錢德勒接班人」的名號出道,接手創作「菲力普·馬羅」系列故事,並讓馬羅在小說中完婚。他另以長達37部的波士頓偵探「史賓賽探案」系列聞名(首作為《古烏伏手卷》,1973),ABC電視台曾在1980年代翻拍為影集。其筆法機智風趣、作品大受歡迎,扭轉了世人對冷硬派陰暗而充滿暴力的印象。[9]

蘇·葛拉芙頓的女私家偵探「金絲·梅芳」系列相當暢銷,25本作品標題皆以英文字母做為開頭,例如《不在場證明的A》("A" Is for Alibi,1982)、 《證據的E》("E" Is for Evidence ,1988)、 《殺手的K》("K" Is for Killer ,1994),但她始終拒絕將作品授權改編為影劇。勞倫斯·卜洛克有「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之美譽,連恩·尼遜在《鐵血神探》中扮演過他筆下最有名的私家偵探馬修·史卡德。卜洛克將冷硬派書寫推向全新境地,他以《八百萬種死法》(1982)、《行過死蔭之地》(1992)等作品刻劃出紐約獨有的蒼涼與孤獨,透過犯罪事件寫出人間詩意,已臻純文學之高度。[10]

詹姆士·艾洛伊十歲時母親遭到謀殺,曾加入陸軍的他在退伍後酗酒、嗑藥、流連街頭,後來因酒精中毒而決心戒酒並走上寫作一途。他以破碎而帶有詩意的文字,構築起獨特的黑暗暴力世界,台灣推理評論家冬陽形容艾洛伊的小說是「又黑又稠的犯罪小說極品」。艾洛伊的《黑色大理花懸案》(1987)、《絕命之鄉》(1988)、《鐵面特警隊》(1990)、《白色爵士》(1992)構成的「洛城四部曲」最是經典,皆以1940、50年代繁華與黑暗共融的洛杉磯為背景,紙醉金迷的黑社會、貪腐的政府與司法體制、慘絕人寰的兇殘命案是他作品的核心。其中《黑色大理花懸案》及《鐵面特警隊》都曾翻拍為電影,後者由凱文·史貝西羅素·克洛兩大巨星主演,在當年奧斯卡獎獲得9項提名。[11]

丹尼斯·勒翰以小說《戰前酒》(1994)出道,創造了冷硬派男女偵探搭檔「派崔克/安琪」系列,以龍蛇雜處的東岸大城波士頓為背景,黑色幽默的對話、深入家庭暴力與童年創傷的題材引起書市極大回響。好萊塢名導克林·伊斯威特改拍成同名電影的《神祕河流》(2001),是他真正打入主流文學界並登上巔峰的經典之作,其他暢銷小說如《隔離島》(2003)和《夜行人生》(2012)也分別被馬丁·史柯西斯班·艾佛列克搬上大銀幕。英國作家李·查德以退役美國憲兵為主角的傑克·李奇系列(首作《地獄藍調》,1997)也多被歸類為冷硬派風格,該作品後來翻拍為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神隱任務》系列。[12]

亞洲的冷硬派發展

日本

亞洲推理文學大國日本有「本格派」及「社會派」兩大支柱,但也發展出自己的冷硬派系譜。源自美國的冷硬派潮流約在1950年代傳入日本,大藪春彥經由江戶川亂步推薦,在《寶石》雜誌上刊載《該死的野獸》(1958),被視為日本冷硬派推理小說的先驅,與同時代的高城高河野典生並稱為「冷硬派三傑」[13]生島治郎以《傷痕街》(1964)出道,並以《追兇》(1967)獲得直木獎,他繼承了日本冷硬派中的陽剛面,也將英雄的精神層次發展得更為豐富。受到生島啟發的大澤在昌寫下處女作《感傷的街角》(1978),另以新宿署鮫島警部為主角的《新宿鮫》(1990)系列聞名於世,沖淡日本冷硬派文學中動作冒險小說的味道。逢坂剛波瀾萬丈的傑作《百舌吶喊的夜晚》(1986),則是描述公安警察與刑警體系暗地衝突的內幕。[14][15]

1980年代後,北方謙三著有多部以冷硬派為主題的系列作品藤原伊織全共鬥事件為背景的名作《恐怖分子的洋傘》(1995),是史上第一部同時獲得江戶川亂步獎直木獎的小說。馳星周獲得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的《不夜城》(1996),描述擁有台灣血統的混血兒在新宿歌舞伎町黑社會打滾的故事,後翻拍為金城武主演的電影,並發展為三部曲系列作。石田衣良的《池袋西口公園》(1998)系列可說是冷硬派融合青春小說的變種,描述池袋不良少年真島城的故事,其後由宮藤官九郎擔任編劇的電視劇深受歡迎。譽田哲也以《草莓之夜》(2006)開啟「警部補姬川玲子」系列,女星竹內結子主演的同名電視劇在當時蔚為話題。柚月裕子描寫廣島縣黑白兩道鬥爭的《孤狼之血》(2015)系列,後來翻拍為役所廣司松坂桃李主演的電影,為2010年代後的日本冷硬派掀起新風潮。[14][16]

冷硬派通常被當作推理小說的子類型,但日本一些純文學作家也寫過可視為冷硬派的作品。存在主義文學巨擘安部公房的《燃燒的地圖》(1967),描寫追查失蹤者的私家偵探在都市迷宮中逐漸迷失自我,呈現荒謬、疏離、死亡、傷害等情節。村上春樹則多次表達他對雷蒙·錢德勒的仰慕,自稱讀過12遍《漫長的告別》,其名作《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1985)原文書名更是直接出現「冷硬」(ハードボイルド,hardboiled)一詞,書中單數章節的「冷酷異境」明顯具有冷硬派色彩。[17]

台灣

劇場界人士紀蔚然寫出具有冷硬派風格的文藝小說《私家偵探》(2011),以半自傳式的敘事手法,將其對人生的思考轉化為連續殺人魔的追緝過程,在日本獲得2021年「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海外部門第5名、「週刊文春推理小說 Best 10」海外部門第9名的殊榮。[18]

臥斧以都更、移工、宗教團體等本土社會議題為創作藍本,推出《碎夢大道》(2014)、《抵達夢土通知我》(2016)、《低價夢想》(2020)等「碎夢三部曲」,交織著能與現實世界相互呼應的社會事件,再以縝密的推理掀開背後黑幕,承載着針砭時弊的寫實主義筆調,更帶有濃厚的冷硬派風貌與精神。失憶的主角彷彿是台灣自身的隱喻,在不明身世的狀態下,仍要追尋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然而主角擁有抽取並閱讀他人記憶的異能,似與冷硬派的本質和美學有所衝突,香港推理小說家陳浩基評論本作是「加入了冷硬派和奇幻元素的推理系列」[19]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認為,臥斧嘗試承續冷硬派傳統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可以視為「對『台灣夢』破滅的一種評論與註解」。[1]

既晴在「張鈞見探案」系列的短篇小說集《城境之雨》(2020)中,試圖整合本格派、社會派、冷硬派等三大流派於一體,並親自以製作人的身分改編書中短篇〈沉默之槍〉為公視電視劇。張國立的「乩童警探三部曲」(2020)充滿冷硬派小說的經典元素,又巧妙融入台灣特有的宮廟文化與玄幻色彩,與美國冷硬派偵探有著非常相似的特質。[20][6]

香港

陳電鋸的《大豐收》(2012)將書名對應到漢密特的《血色收穫》,內容談及當時香港社會的亂象,以冷硬派寫出香港在地特色。許信城的《追跡》(2021)描述主角受富家女委託,調查服侍多年的管家突然人間蒸發的原因,是香港少有的冷硬派推理作品。[21][22]

代表作品

參考資料

  1. 吳叡人. . 端傳媒. 端傳媒. [202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4).
  2. 楓雨. . 巴哈姆特. 巴哈姆特. [202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9).
  3. Charles J Rzepka. . Cambridge, UK: Malden, MA : Polity. 2005.: Chapter 6.
  4. 冬陽. . 博客來偵探社. 博客來. [202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5. 冬陽. . 博客來偵探社. 博客來. [202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4).
  6. 提子墨. . 博客來偵探社.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7. 小鷹信光. . 日本: 早川書房. 2006-11-01. ISBN 978-4152087768.
  8. 寂小寞. . 圓神書活網. [2022-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9. 翁裕庭. . 博客來偵探社.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10. 麥田出版社文案編輯. . 博客來.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11. 林欣誼. . 中時新聞網. 2011-06-07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12. 臉譜出版社文案編輯. . 博客來. [2022-05-05].
  13. 高城高「〈一期有限〉ということ」(荒蝦夷版『X橋付近 高城高ハードボイルド傑作選』所収)
  14. 曲辰、陳國偉. . 博客來偵探社.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15. 香川正彦. . ホンシェルジュ.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16. . サスペンスライフ.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6).
  17. レイモンド チャンドラー; 村上 春樹 (翻訳). . 早川書房. 2010-09-15.
  18. 汪宜儒. . 中時新聞網. [2022-05-06].
  19. 陳浩基. . 博客來.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20. 既晴. .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 [2022-05-06].
  21. 陳電鋸. . 香港: Cup Magazine Publishing Ltd. 2012. ISBN 9789881524140.
  22. . 作家生活誌. [2022-05-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