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鼐
公鼐(1558年—1626年),字孝与,号周庭,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蒙阴县(今山东省蒙阴县)人。明朝东林党官员、文学家、诗人,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公鼐 | ||
---|---|---|
大明国子监祭酒 | ||
籍贯 | 山东青州府蒙阴县 | |
字号 | 字孝与,号周庭 | |
谥号 | 文介 | |
出生 |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 |
逝世 | 天启六年(1626年) | |
亲属 | (曾祖)公跻奎、(祖父)公一扬 (父)公家臣 | |
出身 | ||
|
生平
曾祖父公跻奎,任湖广副使,父公家臣,翰林院编修。公鼐中式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左谕德,为东宫讲官。升左庶子,因病回乡[1]。
明光宗即位登基后,召见公鼐,任命为国子监祭酒。明熹宗即位,公鼐升詹事,上奏称:
近来听说南北臣僚,议论先帝去世之事,迹象怪异,话语大都隐晦。我担心它在里巷中讹传,成为野史稗说,我暗暗痛心于此事。皇祖过去健在,原本没有册立爱子心思。只因大典很迟,因此再回头考虑册立事,所以导致分封三王的事,并因此产生了国本之争。之后因梃击案等事,导致政治混乱到极点。我曾担任宫中幕僚,目睹了狂妄阴谋的酝酿。当时朝廷以归向东宫的是小人,不归向东宫的是君子,最终全部清除清廉的朝廷大臣,并暗地除去太子的羽翼。这些勾连干扰政纪祸乱纲常。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寒心。大臣爱戴君主,保存真实不容虚伪。现在即将编纂实录,请求将光宗的事迹,另编一部。凡是一月的明纶善政,应该大书特书;对于那些听见的不同说法及后宫委曲的奥妙之事法,也都应直笔指责陈述,以编成信史。我虽然不贤,窃思自己敢于担当此任。[2] |
奏疏呈入宫中,明光宗并没有同意。天启元年,因改元不过半年,御史言官就有十多人被谴责调职,公鼐因此上疏劝诫并讥讽辅臣。因此得罪了明熹宗,被谴责。但不久仍然升任礼部右侍郎,协助掌管詹事府,担任实录副总裁。公鼐好学见闻广博,磊落有器量见识。看到魏忠贤阉党祸乱政纲,称病回乡。不久去世。崇祯初年,恢复官职,并赐抚恤,谥文介[3]。
参考文献
- 《明史》(卷216):公鼐 ,字孝与,蒙阴人。曾祖奎跻,湖广副使。父家臣,翰林编修。鼐举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屡迁左谕德,为东宫讲官。进左庶子,引疾归。
- 《明史》(卷216):光宗立,召拜祭酒。熹宗进鼐詹事,乃上疏曰:「近闻南北臣僚,论先帝升遐一事,迹涉怪异,语多隐藏,恐因委巷之讹准,流为湘山之稗说臣窃痛焉。皇祖在昔,原无立爱之心。祇因大典迟囝,于是缴还册立之后,有三王并封之事,忧危竑议之后,有国本攸关之事。迨庞、刘之邪谋,张差之梃击,而逆乱极矣。臣尝备员宫僚,目睹狂谋孔炽,以归向东宫者为小人,不向东宫者为君子。尽除朝士之清流,阴翦元良之羽翼。批根引蔓,干纪乱常。至今追想,犹为寒心。夫臣子爱君,存其真不存其伪。今实录纂修在即,请将光宗事迹,别为一录。凡一月间明纶善政,固大书特书;其有闻见异词及宫闱委曲之妙用,亦皆直笔指陈,勒成信史。臣虽不肖,窃敢任之。」疏入,不许。
- 《明史》(卷216):天启元年,鼐以纪元甫及半载,言官获谴者至十余人,上疏切谏,幷规讽辅臣。忤旨,谯责。寻迁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充实录副总裁。鼐好学博闻,磊落有器识。见魏忠贤乱政,引疾归。 初,廷议李三才起用不决,鼐飏言曰:「今封疆倚重者,多远道未至。三才猷略素优,家近辇毂,可朝发夕至也。」侍郎邹元标趣使尽言,以言路相持而止。后御史叶有声追论鼐与三才为姻,徇私妄荐,遂落职闲住。未几卒。崇祯初,复官赐恤,谥文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