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村
公民村(Kung Man Village),又称为摩星岭平房区(Mount Davis Cottage Area),始建于1952年,是香港一个已拆卸的平房区,位于香港岛摩星岭北面山坡,面向大小青洲,由域多利道向上依山而建,由近坚尼地城的第一区向西伸展到第四区。公民村是最后一批被清拆的平房区之一[1],于2002年拆卸后居民被分配到港岛区不同的公共屋邨。

历史及结构
公民村部份原址是1897年香港政府指定的鼠疫坟场,坟场在1948年关闭及搬迁。公民村是香港政府早期房屋计划的产物。石硖尾大火后,政府在摩星岭山脚前东华医院墓地批出土地安置灾民。社会福利署为灾民登记核实身份并签发俗称「白咭」的入户许可证,凭证才可在公民村买屋居住。由于只有白咭户才能购屋,故此绝少外人迁入,社区内户户相识。
公民村划分为四区,1950年代高峰期约有250多户,居住人口超过1,800人,直到2001年拆迁时只余不足700居民。最初由市政局负责管理,于1958年转交徙置事务处,直到1970年代才由房屋委员会负责管理,居民每季向政府缴交地租(初时称为「地税」)。
公民村的平房由「永兴建筑公司」统一兴建,以台阶式按地势依山而建成两至三间相连的排屋,单层高的平房横向形排列,纵向以梯级贯通,横向以走道连接,走道在屋前,是半私人空间,各家各户因应需要自由摆设,居民通常会搭建承凉的棚架,种植如葡萄、金银花、炮仗花、水瓜一类攀缘植物遮荫,屋后是明渠。标准房屋每户两房一厅一厨房,金字屋顶舖盖石棉瓦顶,厨房灶位上有烟囱方便烧柴,但后来居民改用火水或石油气作燃料,将烟囱封闭或拆卸。初期没有厕所及自来水,但有独立电表供电,办事处每天派员收集垃圾。每数十户有公用街喉供应食水,每区有一至两个公厕。公民村设有「摩星岭街坊福利会」及街坊会开办的幼稚园。
现况
位于域多利道沿路旧摩星岭平房区面积约3.6公顷的土地可能会受「四号干线」(前称「七号干线」)的路线影响而被划为「未决定用途」地带。该区余下约69.3公顷的土地被划作「绿化地带」,主要包括摩星岭地势崎岖的斜坡,不宜作密集市区发展或动态康乐用途[2]。
在第一区主入口原建有「公民村牌坊」,但在清拆时已被一并拆卸。
- 山坡遗址
- 第一区入口
- 第二区及第三区入口
- 第四区入口
参考文献
- 《香港中西区地区地方掌故》,梁炳华 主编,中西区区议会 出版
- 《山林之乐—摩星岭公民村》,林中伟 着,文化葫芦 出版,ISBN 978988184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