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紘一宇
八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
假名 | |
平文式罗马字 |
古中国也有「八纮同轨」的典故:意思是天下一统、和谐祥瑞;《晋书·武帝纪》:「廓清梁、岷、包怀扬、越,八纮同轨,祥瑞屡臻。」
由來
“八紘”一詞的典故出自中國《列子·汤问》與《淮南子》,本意指八方极远之地,后来代指天下: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 《列子·汤问》
文學作品中最早的類似用法起源於曹植的《大暑賦》和《與楊徳祖書》[2]:
壮皇居之瑰瑋兮,歩八紘而為宇。節四運之常氣兮,逾太素之儀矩。
— 《大暑賦》
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以掩之,今盡集茲國矣。
— 《與楊徳祖書》
概要
八紘一宇是日本佛教日蓮宗國柱會創辦人田中智學所造出來的词语,据称有“道義上的世界統一”之意義。大正2年(1915年)3月11日,國柱會機關報《国柱新聞》刊登的文章〈神武天皇的建国〉()首次提及這一片語。早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期间,大日本帝國陸軍皇道派军人的口号就有“使日本天赋之类,传遍八纮一宇”的说法。从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八紘一宇一直作为大日本帝国的国家格言。
1940年(昭和15年)7月26日,第2次近衛内閣制定《基本国策綱要》(),將继续扩大侵略中國、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势力范围作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寫入基本国策綱要,成為侵略战争的精神指导根本方針。日本投降後的同盟国佔領期間,由於該詞与国家神道、軍国主義、激烈国家主義有密切关联,在各種官方文件中一律禁止使用。[3]現在日本的国語辞典對該詞的解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證明海外侵略的正当性所用的口號。()」[4]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對該詞的解釋是:「基於民族優越感,貶抑、併吞其他民族,擴大國民動員、統合、正統化的思想及運動的典型超國家主義。()[5]」
2015年3月16日,日本參議院议员兼自民党女性局局长三原順子在质询中使用“八紘一宇”,引發爭議,令在場的副首相麻生太郎备感惊讶。三原順子宣称,她使用此词的真实意图,就是要激起日本国内对二战的“反思”[6]。
参见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昭明文選·卷5·吳都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