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后
八十后(80后)在香港,广义上是指1980年代出生的一代香港人,狭义则是特指那一代人中活跃于社会运动的年青人士。此词与中国大陆有关一孩政策的「八零后」相似,但有人认为关系并不密切,并指出此词首先出现于2009年5月的「80后六四文化祭」的一批文化人[1],回应陈一谔有关1989年后出生的人士并不关心六四镇压的言论,以「八十后」与「自发人士」身分显示并不忘记六四的意思。同类的名字在陆续出现在其他自主自发的社会活动中。
源由
「八十后」一词早于2009年六四事件20周年期间于香港出现,经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点题[2],于2010年初开始流行起来,当时一班廿多岁的年青人以互联网成立组织,积极地以不同行动争取2012年双普选及反对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兴建,特别在2010年元旦大游行后,被香港传媒封为「八十后」政坛新力军。在「八十后」一词兴起之前,198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通常被称为「八十世代」,或者错误地连同1970年代末出生的称为「Y世代」(西方用语)[3]或「第四代香港人」(香港社会学者吕大乐的用语)。
词语的使用与诠释
相关人士对「八十后」一词的使用与诠释都有不同意见,因此产生不同的意思。
- 陈景辉表示「八十后」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八十后青年」(所有于1980年代出生的香港青年),而是由「80后六四文化祭」之后,一支代表深刻反省和刷新自己的世代经验的人士的运动旗帜[4]。
- 陈巧文在now宽带电视节目表明拒绝接受「八十后」的称号,而是自称为社会运动中的「自发人士」。她不希望别人把她与其他自发人士代表了「八十后」。
- 青年工作者张俊声在AM730撰文表示,此词「没有甚么有价值的评论空间可言」,反而担心社会及传媒对「八十后」过度诠释,无法治本[5]。
- 由于这一词源于表示1980年后出生的人,因现世代(2010)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下,在生活上产生很多矛盾,由于80后较年长的一群面对生活的矛盾较为丰富,因此被标签为1980至1989年出生的人,可惜现今媒体实在过份滥用「八十后」,对于这一群青年的负面影响有欠公平。
经过政治以及各大报章洗礼后,「八十后」过份被误解及误用。现今香港社会变化对香港未来一代的影响愈来愈大,虽然部份「八十后青年」是被政治标签而衍生为「八十后」,但是1990后出生而受影响的一群可以被政治家忽略,因此,这种文本意义不正确地衍生,应及早写上句号。
行动
- 2010年1月1日泛民发动「还我普选权」元旦大游行至中联办,主办单位民主动力估计昨日有三万人参与游行,远超他们原先估计的一万人,但警方公布有九千多人到达游行终站中联办,惟在游行尾声一班「八十后」与警方发生冲突,导致三人受伤。其后一名香港大学女生陈巧文被重案组探员拘捕,指她在元旦游行及去年11月29日反高铁游行时袭警,扣查近5小时,获准以500元保释。保释后,她声称警方针对参加反高铁示威的知名人士,以阻吓其他参与者,手段卑鄙,即使她被捕坐牢,「拉左一个陈巧文,仍有千千万万个陈巧文」。警方坚决否认,强调依法办事,绝无政治考虑。[6]
- 1月6日,一批「80后反高铁」青年昨起展开4日3夜的反高铁苦行,以26步一跪的方式由上水至中环(26步寓意香港高铁全长26公里),之后在立法会门外通宵留守,翌日继续「苦行」,直至财委会完成拨款审议。
- 计划在1月8日在立法会外举行2000人「嘉年华」,要求支持拨款的议员交代原因,近日出现「已准备暴动及流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的群组,已有逾1000人。召集人及「80后反高铁」均说,不会发动暴动或流血抗争行动,坚持和平理性表达诉求。 最后当天没有发生冲突。
各方评价
与中国大陆「八零后」的差异
参考文献
- 80后六四文化祭 http://p-at-riot.blogspot.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放眼天下]学历高 有冲劲「八十后」非注定失败 刊于 12-01-2010 大公报 . [201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8).
- 朱浩霆:「检讨咨询模式,加强青年充权」刊于明报Blog 2007年 9月18日 Link: . [2010-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1).
- 「八十后的前世今生」 刊于 03-01-2010 星期日明报 亦见于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567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忽然关心」 am730 刊于 2010年1月14日 http://chutaufok.wordpress.com/2010/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2010年1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月11日).
- . [201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8).
- . [201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0).
- 朱凯迪:高铁令民意壮大 - 明报2010年1月9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