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学名),又称葡萄牙战舰英语:),是一种致命的剧毒管水母。虽然僧帽水母像水母,但其实是一个包含水螅体水母体的群落[1]。每一个体都高度的专门化,互相紧扣,而不能独立生存。

僧帽水母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刺胞动物门 Cnidaria
纲: 水螅纲 Hydrozoa
目: 管水母目 Siphonophorae
科: 僧帽水母科 Physaliidae
属: 僧帽水母属 Physalia
种:
僧帽水母 P. physalis
二名法
Physalia physalis
(Linnaeus, 1758)

栖息地

僧帽水母栖息在海平面,部份像帆浮在水面上,其余部份则在水底下。它们不能产生动力,随风、水流及潮汐来移动。它们分布在大西洋热带海域,有时会在较北的芬迪湾赫布里底群岛[2]。它们经常出没于南非东岸夸祖鲁-纳塔尔省的海滩和开普敦南岸,也有指它们曾出现在地中海,包括西班牙海岸及科西嘉岛[3]

僧帽水母很少会被单独发现,往往是因海流及风将多达数千只的僧帽水母带到同一海域。


结构

1807年的僧帽水母图绘,由法国博物学家莱索尔绘制
被冲上百慕达海滩的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是由4种水螅体组成[4]。其中一种水螅体是一充气的的鳔,可以令僧帽水母浮在水面。僧帽水母的鳔是左右对称的。鳔长9-30厘米,在水面上可以延伸多15厘米,有透明、粉红、蓝或紫色。它们会将气体注入鳔中。僧帽水母的气体腺产生一氧化碳,填充鳔有最高达14%的一氧化碳。其余部分气体是氮气、氧气和氩气,大气中的气体扩散到鳔。二氧化碳发生在痕量水平[5]。僧帽水母会确保鳔湿润来维生,故它们会经常轻微翻转来保持鳔的表面湿润。为了避免鳔受到攻击,它们可以稍稍放气令鳔下沉到海底[6]

在鳔下有长触须,最长可达22米[7],平均长10米[6]。触须上有充满毒素刺细胞,可以杀死细小的海洋生物,如鱼类。触须上的收缩细胞会将猎物带到负责消化的水螅体。这些水螅体会包围食物,分泌出可以分解各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来消化食物。

某些鱼类是可以在触须下生活的,完全免疫于刺细胞的毒素,并与僧帽水母有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毒素

富埃特文图拉岛帕哈拉海边的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的刺丝胞令细小鱼类及其他猎物瘫痪[8]。就算是已死去的僧帽水母或脱落的触须,在数小时内,仍可以造成同样伤害[9]

对于人类的影响:僧帽水母可以造成剧痛,并会留下红色鞭痕,要2-3日才能消散。其毒素可以渗入到淋巴结,并造成更深入的痛楚。刺亦会造成过敏反应及一连串的影响,如发热休克及干扰心脏肺部功能,严重时更会致命[10],但致命的例子比较罕见。僧帽水母的毒液呈酸性,将僧帽水母浸在中会强化刺细胞,即增加毒素的发送,并令病征恶化[11]。伤口处理的时候最好泡在稍烫的海水中来分解毒素,僧帽水母经常被误会是水母的一种,故很多时候影响治疗的成效。

掠食者

赤蠵龟是僧帽水母的掠食者[12]。它们的皮太厚,僧帽水母的刺很难穿透及注入毒素。海蛞蝓紫螺也会吃僧帽水母[13][14]毯子章鱼对僧帽水母的毒素也是免疫的,并且会扯下它们的触须保护自己[15],以水母为主食的翻车鱼也会吃僧帽水母。

互利共生

僧帽水母很多会与多种海鱼一同生活,包括小丑鱼巴托洛若鲹。小丑鱼可以随意来往僧帽水母的触须之间,主因可能是其黏膜在触动刺细胞的时候使刺细胞无法伤害到牠。这些鱼类可以从僧帽水母中得到保障,而它们会吸引其他小鱼来作为僧帽水母的食物[16]

图片

参考文献

  1. Grzimek, B., N. Schlager & D. Olendorf. . Thomson Gale. 2003.
  2. Halstead,B.W. . Darwin Press. 1988.
  3. Hugo Sáenz. . 2009-05-07 [201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4. Portuguese Man-of-Wa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ational Geographic.
  5. Wittenberg, Jonathan B.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1960-01-12, 37 (4): 698–705 [2013-02-12]. ISSN 0022-0949. doi:10.1242/jeb.37.4.6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1).
  6.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 Animals.nationalgeographic.com. [2009-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3).
  7. Key Biscayne. . [201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6).
  8. Yanagihara, A.A., Kuroiwa, J.M.Y., Oliver, L., and Kunkel, D.D. . Hydrobiologia. 2002, 489: 139–50.
  9. Auerbach, PS. . J Emerg Nurs. 1997, 23: 555–65. doi:10.1016/S0099-1767(97)90269-5.
  10. Stein MR, Marraccini JV, Rothschild NE, Burnett JW. . Ann Emerg Med. 1989, 18 (3): 312–5. PMID 2564268. doi:10.1016/S0196-0644(89)80421-4.
  11. Exton DR. . Med J Aust. 1988, 149 (1): 54. PMID 2898725.
  12. Brodie. . Western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13. Carla Scocchi and Dr. James B. Wood. . Thecephalopodpage.org. [2009-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5).
  14. Morrison, Sue; Storrie, Ann. .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1999: 68. ISBN 0730968944.
  15. . Tolweb.org. [2009-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9).
  16. Piper, Ross. . Greenwood Press. 2007.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僧帽水母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僧帽水母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