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军
伪军,亦称傀儡军等,指由被占领国国民组成、并与侵略国合作的军队。如果侵略成功,被占领领土成了侵略国的一部分,这个带贬义的称呼就不再成立。反击侵略成功后,原伪军士兵多会受到广泛的指责。

现代汉语语境中则指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期,由占领区人民或傀儡政权组成的协助侵华日军进行军事活动的部队。不同时期各地的伪军名号各不相同,较为著名的有“皇协军”、“保安队”、“警备队”等称呼。由于伪军大多参与了对国民政府军以及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战争,战后国民政府对伪军进行了清算,而中共政府则把伪军与“顽军”(国府强硬反共的部队)合称“伪顽”。
中国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区内的反抗活动此起彼伏,日军为镇压地方反抗,被牵制了大量的作战用正规军。为解决前线作战兵力不足的现象,希望利用当地现有的兵员维持统治,招募当地人民来负责占领区治安。根据日本占领区的傀儡政权的管辖范围,设立如“南京和平建国军”、“华北治安军”等,各占领区政权没有干预其他政权辖下伪军活动的权利,但日本军官有权随时任意调遣地区的伪军。
1938年时,伪军在中国的数量约为78,000人。1940年汪精卫与日本合作,创建新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后,在华伪军数量急剧上升至145,000人。1943年5月14日,庞炳勋、孙殿英两人联名通电投日,所率领的军队员额庞大。在中国东北方面,1940年时的满洲国军人数正规军约10万余人(30个旅);武装较好的警察队约5万名以上,‘兴安军’约1万名以上[1]。
日本战败后,在对待原汪精卫政权辖下的部队,陈诚令军政部不收编伪军,仅以军或师番号改编,军改编为纵队;师改编为总队;并于纵队、总队之前冠以暂编二字。
其他国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与大韩民国建交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长期称呼大韩民国国军为“伪军”[3]。现今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因不承认韩国的合法性,也将韩军称为“南朝鲜傀儡军”(,尤其是韩国保守派执政时期)[4],而韩国官方在2000年以前也将朝鲜人民军相应称为「北傀军」(),其后则以「北韩军」()取代[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曾称越南共和国军为“南越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