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炳勋
厐炳勋(1879年10月25日—1963年1月12日),字更陈,1879年10月25日生于河北省新河县,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
厐炳勋 | |
---|---|
![]() 国民革命军第40军长厐炳勋 | |
昵称 | 厐瘸子 |
出生 | ![]() | 1879年10月25日
逝世 | 1963年1月12日![]() | (83岁)
国籍 | ![]() |
效命 | ![]() ![]() |
军种 | ![]() ![]() |
服役年份 | 1900年-1947年 |
军衔 | 二级上将 |
部队 | 第40军,第三军团司令,第24集团军总司令,国军新一路军总司令 |
参与战争 | 北伐、中原大战、抗日战争 |
获得勋章 | 青天白日勋章 |
其他工作 | 餐馆老板 |
生平
国民政府时期
庞炳勋属于冯玉祥国民军孙岳所指挥的国民军第三军副官长兼第二混成旅旅长,驻地天津,庞炳勋兼任天津镇守使。民国十五年(1926)3月在孙岳病倒后,驻扎直隶省的西北军部队各自突围,庞炳勋部在突围过程中遭到直系与奉系部队包围,最后在吴佩孚游说投降直系,第二混成旅被收编更名为第十二混成旅,驻地石家庄。
同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庞炳勋作为直系部队南调河南省,防御国民革命军北上。但是在驻防信阳市时,庞炳勋企图背叛直系,并与西北军旧识樊钟秀联系试图夹击同时驻守信阳的田维勤部队。但是此背叛计划在樊钟秀部队未到位的情况下计划失败,第十二混成旅遭到重创,庞炳勋带领部队逃入直系军阀靳云鹗控制区接受其编遣,残部被改编为河南保卫军第11师,师长仍由庞炳勋担任。同年冬季,庞炳勋与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王法勤接触,被王法勤劝诱投靠广州国民政府,并被私下授予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五军的番号。
民国十六年(1927),作为河南保卫军的一员,庞炳勋指挥的河南保卫军第11师先是升格为河南保卫军第三军。同年初,在部队调动至与国民革命军接壤区时,庞炳勋向当时对阵的唐生智通联归顺,转入国民革命军麾下,成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五军。
四一二事件后,庞炳勋加入了武汉国民政府,但随后拒绝了武汉政府下达对抗南京国民政府部队的指令,且违令将部队北调,归顺冯玉祥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前国民军)。其部队编号变更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投入国民革命军北伐。
北伐结束后,二十军南调河南省安阳,缩编为陆军暂编第十四师。蒋冯战争期间,庞炳勋部队曾重创遭收买背叛冯玉祥的韩复矩,战后庞炳勋获得冯玉祥的嘉奖。
中原大战时,庞炳勋部并没有显著战功,大战末期西北军遭到东北军与北伐军夹击而倒戈投靠张学良,在投降前为了补充失去的兵力,偷袭仍为友军的张自忠部队,造成日后两人关系不和。
在中原大战后,庞炳勋与部队逃入山西省沁县,因失去奥援曾一度无以为继,仅有当时驻扎山西的旧识徐永昌接济避免部队溃散。民国二十年(1931),张学良派富占魁前往沁县收编庞炳勋部队,改名为陆军步兵第一师,同年夏天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39师,同年秋天,其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庞炳勋任军长,虽然为步兵军番号,但该军下属兵力只有一个39师,同时庞炳勋也缺乏自有收入的根据地,只能倚赖张学良拨发的军饷维持部队生存,成为其西北军大老不相称的杂牌军级单位。在东北军失去领土后,厐炳勋与旗下部队长期驻扎在河南。
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时亦响应国民政府开赴前线作战,在徐州会战时以一师之兵挡住了日军第5师团进攻临沂,并成功支撑到张自忠率领五十九军前来救援击退来犯日军,成为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基石。因徐州会战军功,厐炳勋升官为第三军团军团长兼任第四十军军长兼任第三十九师师长。民国28年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民国29年兼任河北省主席、中央监察委员。
在河北省作战上主要是依靠敌后游击战为主,随着日军在华北的反游击、清勦扫荡下,24集团军在当地折兵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