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
健康码(英语:)是2019冠状病毒病中国大陆疫情期间的定位追踪应用进程,作为个人的电子通行证使用。经读取后可确认与证明持有人的健康情况,并以之出入需要出示该证明的场地。申请人通过填报个人信息健康状况、旅游史、居住地、及是否接触过疑似或确诊肺炎病患等问题,加上地方政府通过调取个人行程码、场所码等出行历史信息以及对其访问地点的风险评估,生成二维码,分红、黄、绿三种颜色,动态显示个人疫情风险等级[1]。截至2020年4月,中国大陆已有200多座城市启用基于支付宝平台的“健康码”[2],另外基于腾讯平台的防疫健康码则覆盖近20个省级行政区300多个市县[3]。

.jpg.webp)


前身
这个程序前身可回溯至2020年1月由阿里巴巴旗下,为企业员工管理提供支持的钉钉开发的「企业员工健康码」。后杭州市人民政府推进重启经济与防疫需要,决定与钉钉、支付宝等企业合作开发杭州健康码。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郑荣新曾对外表示:「杭州健康码就是企业员工健康码的简化版。」,而另一网络企业腾讯也几乎同一时间,投入研发健康码程序[4]。
历史
2020年2月7日,因应当地复工之后爆发群聚感染事件,中共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防疫例会上提出要推出市民健康码[3]。2月9日,腾讯在深圳市推出“防疫健康码”,深圳亦成为全国首个推出“健康码”的城市[5]。
2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子公司蚂蚁金服与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开发健康码,做到分类有序复工复产;直至2月15日,支付宝健康码使用范围扩大至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和丽水。2月16日,蚂蚁金服宣布基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快研发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2][6]。
2月29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该信息码逐步与广东、上海等各地健康码对接,实现跨省互认[7]。4月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个人健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实施后可实现个人健康信息码的码制统一、展现方式统一、数据内容统一,统筹兼顾个人信息保护和信息共享利用[8]。
3月2日晚,24个省市的健康码无法在微信打开。阿里称原因系腾讯全面封杀钉钉域名,腾讯则称是因为该码标记了「吱口令」,不符合微信外部链接管理规范。3月3日,双方协调并整改后微信扫码恢复正常。[9]
4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发布基于微信平台创建的防疫健康码国际版。公告要求在特定国家居住的中国公民回国前第14天起每日填写个人资料和健康状况,未按上述要求填报的或填写虚假信息的或将被拒绝登机[10]。
5月22日,杭州市卫健委召开专题会,推动健康码常态化利用计划,拟定在原搜集的健康码中,集成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生活方式管理的相关数据,把用户的健康指标和健康码颜色联系起来,创建个人健康指数排行榜[11]。
截至2022年,已有近9亿人申领“健康码”,使用次数超600亿次。2022年12月,随着中国大陆大幅调整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健康码亦不再常用,因此也有了下线健康码的声音,认为“健康码持续采集和处理个人讯息,对疫情防控已不再具实质意义”[12][13]。2023年2月14日,广东省级健康码粤康码发布服务公告,宣布按照国家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措施优化调整要求,抗原自测、老幼助查、健康申报、电子证照、防疫工作台服务将于2023年2月16日11时起停止服务。[14]
应用流程
申报数据与领取
个人使用可选择支付宝、微信、省级政务服务客户端或小进程,申报个人数据并领取健康码,无论是内地居民、港澳居民、台湾居民和外籍人士,均可完成实名认证。在支付宝和微信中申领防疫健康码,数据都会连接到国家政务平台。到进入地市级选项后,会要求个人授权国家政务平台,获取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和位置信息[4]。在填报个人信息健康状况、旅游史、居住地、及是否接触过疑似或确诊肺炎病患等后,程序中就会自动生成二维码。一些地区政府为了方便外籍人士申领,亦推出了英文版的健康码[1][15][16]。
考虑到一些老年人和儿童没有智能手机不能申领健康码,一些地方推出了代办申领健康码的服务。被代办人士根据当地情况,可凭市民卡(社会保障卡的变体)、打印后的纸质件等在相关场景验码通行,或由同行人代为出示[17][18]。而对于没有出台代领规定的地区,特殊人士如需进入特定场所,可以出示身份证、纸质健康证明等来代替健康码[19][20]。此外,针对学生无法携带手机进校的情况,一些地区开发了“智能教育卡”等卡片,学生进校时在机器上读卡,即可判断健康码状态[21]。
数据收集
个人健康码的数据主要来自大数据,再加上跨省市漫游定位功能,可以清楚确认14天内的个人行迹[23]。而个人数据包括交通数据、运营商数据、金融机构支付数据等[24]。
2021年3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国家卫健委将积极推动通过技术手段,将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和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等信息自动集成到健康码,无需本人二次填报[25]。
赋码
健康码分为“绿码、黄码、红码”三色动态管理。但是,由于各地疫情状况与防控要求的不同,三种颜色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从全国范围来看,绿色普遍代表该人士无异常,处于健康状态,可正常通行。而黄色、红色则代表该人士为需要隔离或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来自疫情重点国家或地区且进入对应健康码所在地未满14天的人士、确诊病例未痊愈患者、疑似病例未排除患者、发烧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均为不可正常通行。而部分城市则要求被赋予红码、黄码的人士连续完成健康打卡方可转为绿码[2][26][27][28]。
之后多地出台新政策,对封控(闭)区居住人员、确诊病例有时空交集的人员也被赋予黄码,而后者须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数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后黄码自动转为绿码[29][30]。对于出现本土疫情的地方,如当地有组织开展区域核酸检测,按照“应检必检、不落一人”的原则,已纳入区域核酸检测的人员但未参加的,其健康码也会被赋予黄码(根据地区不同,分为连续多轮不参加赋黄码或该轮不参加赋黄码两种情形)[31][32]。
各地差异
2021年5月3日,山东省卫健委发布消息称,对已经接种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的山东省健康码持有人添加金色边框,左上角注明针剂和盾牌,代表持有人已受到疫苗保护[33]。
2021年5月5日,广州市级健康码“穗康码”进行系统升级,接种完第一剂疫苗的人士,穗康码中间显示一朵黄色木棉花;接种完第二剂,木棉花由黄色转为红色。穗康码下方还将显示接种针次和时间[34]。
2021年6月6日,福建省级健康码“八闽健康码”进行系统升级,现升级名为“福建码”。接种第一剂的人士,绿色健康码被金边包围,中间呈现图标为彩色;接种完第二剂,不仅镶上金边,中间呈现的图标也升级为全金色。图标样式为两片榕树叶环抱一朵水仙花。福建码下方还将会显示接种次数和接种时间。[35]。
2022年4月15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试点对核酸应检未检人员健康码赋予“灰码”管理。外省来(返)汉人员未及时落实三天两检落地核酸检测的人员及在汉人员未落实48小时内核酸检测者均会赋予“灰码”。灰码人员严格限制进入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除医疗卫生机构外),严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网约车;完成采样后,灰码可自动转为绿码[36]。
2022年8月24日,重庆市自0时起中心城区市民健康码全部转为“橙码”,在完成一次核酸采样后自动消窗。弹窗第一天不影响活动,未做核酸检测从第二天开始不得聚餐,不得参加会议和商务活动,不得前往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公共场所[37]。
使用
在进入居住小区、办公地、公共场所、交通工具时,民众需在进入前向工作人员出示健康码,确认健康码为绿色时方可进入。因此健康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直作为进入上述场所时的出入凭证[1][26][38]。在部分地区,健康码可用于医疗机构挂号、就诊及医保结算[39]。预计在疫情结束后,健康码将继续作为市民(企业)工作、生活、经营等行为的提供数据服务的随身服务码,并将陆续推出更多数据、应用服务[16]。
2020年4月30日,浙江省在基于健康码的实施经验后推出个人“信用码”政策并于5月1日起在衢州和杭州率先实施,通过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后对应“蓝、绿、黄”三个信用等级。不同信用等级对应不同的信用特惠、普惠政策[40]。
中国大陆官媒评论称,“健康码”的推出,旨在为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更加高效、精准、科学、有序[41]。
根据2020年12月10日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未来健康码将与金融支付码、市民卡等「多码融合」应用[42]。
由于民众出行需要同时展示健康码和行程码,为了方便通行检验,省去多重亮码的麻烦,2021年9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将两者集成,在一个页面可以同时显示健康码和行程[43]。部分地区如浙江湖州也开发了自己的系统,集成健康码和行程卡[44]。
2022年6月24日,国务院方面表示绝不允许非疫情因素对健康码赋码变码。[45]
各地版本[46]
省份 | 健康码名称 | 主管单位 | 备注 |
---|---|---|---|
北京市 | 北京健康宝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
天津市 | 津心办 | 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 |
上海市 | 随申码 |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 | 设计之初即确定为政务服务二维码,除出示健康码亦提供多种服务 |
重庆市 | 渝康码 | 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 | 外地人员进入时需要扫描「入渝码」[47] |
广东省 | 粤康码 |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 广州为穗康码,深圳为深i您健康码,全省统一系统 |
四川省 | 天府健康通 | 四川省大数据中心 | |
河北省 | 河北健康码 | 河北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 |
河南省 | 河南健康码 | 河南省大数据局 | |
山东省 | 山东电子健康通行码 |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青岛为青岛一码通 |
山西省 | 山西健康码 |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
湖南省 | 湖南省居民电子健康卡 | 湖南省卫健委 | |
江西省 | 赣通码 | 江西省信息中心 | |
江苏省 | 苏康码 |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 |
辽宁省 | 辽事通健康码 | 辽宁省营商局 | |
安徽省 | 安康码 | 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 | |
福建省 | 福建八闽健康码 | 福建省数字办 | |
吉林省 | 吉祥码 | 吉林省数字吉林领导小组办公室 | |
黑龙江省 | 龙江健康码 |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 |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广西健康码 |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 | |
贵州省 | 贵州健康码 | 贵州省大数据中心 | |
海南省 | 海南健康码 | 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 | |
陕西省 | 陕西一码通 | 陕西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 | |
甘肃省 | 甘肃健康码 |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
青海省 | 信康码 | 青海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 | |
西藏自治区 | 藏易通健康码 |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电子健康卡 |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新疆健康码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全国通用版 | 防疫健康信息码 | 国务院 |
境外运用与互认
国际版
中国民航总局要求自2020年4月8日起,海外国家乘机回国的中国公民在出发日前14日起逐日填写防疫健康码国际版[10](A-1),并要求乘机前向航司地服出示。航空公司需根据健康码状态及其他因素决定是否允许旅客登机[48]。发生误填时,需联系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以便后台进行处理[49]。
2020年7月中国政府颁布《关于来华航班乘客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登机的公告》,要求所有赴华乘客在乘坐航班前进行核酸检测。防疫健康码国际版于7月27日添加“核酸码”入口(B-1),申报人上传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后经所在国使领馆复核后获得带“HS”标识的绿色健康码。在部分未执行《公告》的国家,乘客可选择使用A-1和B-1中任意一种进行申报[50][51]。10月底,国际版健康码审批政策调整为需有2天内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IgM)检测双阴性证明,且仅接受在回国前的最后经停地所作的检测报告,方可获得“绿码”登机[52][53]。
2021年1月,部分中国驻外使领馆发布通知,重申旅行应符合“非必要、非紧急、不旅行”的要求,并宣布使领馆在决定是否核发绿码时将考虑旅行者出行的必要性,“一般性走亲访友”旅客即使检测报告合格仍有可能无法获得绿码登机[54][55]。
为配合中国政府对新型冠状病毒实施“乙类乙管”政策,入华旅客自2023年1月8日起在出发前无需再向中国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56]。2023年4月“防疫健康码国际版”被集成入“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小进程。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小进程于2023年6月30日下线[57]。
澳门
2020年5月3日上午9时起,澳门卫生局激活澳门健康码,该健康码是个人健康声明升级版,合并取代现时的入境口岸健康申报系统,暂时只适用于入境本澳和进入本地场所[58]。
香港
随着2020年5月后粤港澳地区疫情形势向好,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认为,粤港澳已有条件放宽跨境限制。他还同时认为,香港政府可引入澳门及中国内地部份地区的「健康码」,以代替现有的检疫措施[60][61]。 不过,有关做法引起香港医疗界,饮食界及人权组织批评[62],政府其后宣布押后。[63]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8月21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若香港疫情稳定后,可落实“健康码”实施,但仅供出入境时使用,且只记录出入境者个人数据,以及有效的核酸检测结果,无任何追踪功能。有建制派政党建议,检测阴性才可以用「本地健康码」进入餐厅处所,林郑月娥驳斥指不切实际[64][65]。
2020年9月6日,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表示,待香港疫情稳定后落实使用「健康码」,用作豁免强制检疫,方便市民往来粤港澳三地,以放宽出入境限制。[66]
2020年11月24日香港推出安心出行手机应用程序,逐渐扩大使用地点,后强制使用。但安心出行目前只根据接种新冠疫苗的次数,显示绿码或红码,没有黄码。[67]
2022年7月11日,香港政府准备更新安心出行,添加黄码。除了读取接种新冠疫苗的资料,也会通过核酸检测是否阳性等情况决定健康码的颜色。[68][69]
跨境互认
2020年1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习近平在2020年二十国集团利雅得峰会会议上发言,提出以国际互认的「健康码」机制实现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70]。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健康码国际互认机制正处于起步阶段,后续工作将围绕着国家间机制互认、信息保护、数据应用等进行。中方将就此同有关方面进行沟通[71]。
问题和争议
监控与侵犯私隐
由官方文档显示,该应用程序可以提取政府收集的各种各样个人数据,具深度和广度的大规模监控。而所用系统与官方追踪「重点人员」(指当局认为有问题的几种广泛人群,包括突厥裔穆斯林和吸毒者)的系统为同一套,而差别在于以改造针对与病毒感染者有密切联系人的追踪[72]。
2020年3月,上海玛娜数据科技发展基金会数据伦理研究员胡晓萌、文贤庆、孙保学指出,除了上海、广东、贵州的健康码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小进程上的全国健康码以外,其余省市的健康码在注册时均不需要用户同意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部分仅要求同意和支付宝之间的授权协议),用户知情同意权未能得到尊重。[73]
在“健康码”推出后,《纽约时报》记者对“健康码”代码的分析发现,该系统不仅可以实时判断某人是否具有传染风险,亦会与公安机关共享用户数据,监视其位置以及健康状况,会把用户个资、位置和识别码发给服务器,在疫情结束后可能会长期存在,继而帮助政府进行监控[74]。人权观察组织中国研究员王松莲认为“健康码”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监控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之一”[2][75]。也有民众认为个人的医疗隐私可能被不当滥用[1]。由于此问题产生的争议,导致区域歧视频传,系统故障欠缺配套补救措施,因此也招致不少民怨与纠纷。例如一名返回上海工作的湖北人被赋予红码,也有一些民众的健康码在车站前突然变色[2]。《解放日报》旗下上观新闻声称,“武汉人出省目的地码默认红码”的说法不实[76]。而个人被赋予类别(颜色)后,几乎缺乏覆核或申诉的途径[72]。202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文表示“借疫情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大规模监测,侵犯公民隐私权”系谬论[77]。
杭州市卫健委在5月22日推出计划,有意将原有的健康码集成更多个人健康数据,将构筑整体的健康评分体系,与不同的市民、社区和企业进行对比和排名。计划一经报道,在社交媒体引发轩然大波,大量网友质疑有关数据的收集侵害了个人隐私,也有可能导致歧视情况发生[78]。有评论指这是商业和行政盲目的合谋,认为在电子政务的样板城市提出升级健康码,会是一个不好的示范做法[11]。
2020年12月底,北京健康宝(北京版健康码)被曝发生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其照片、身分证号码及相关核酸检测信息被放上网售卖,包括3元打包「时代少年团」7人的健康宝照片、2元打包70多名艺人健康宝照片,以及1元出售1000多名艺人身分证号码等。[79]有关买卖交易最先出现在明星「代拍」行业的群组,只需在“北京健康宝”小进程中注册本人信息,通过「健康服务预约查找」中的「他人核酸检测结果代查」,输入明星姓名与身分证号码,毋须再次人脸识别,即可获得相关明星的健康宝照片,甚至可得到该人的检测结果、检测机构及检测时间。随后经媒体查证,部分明星的数据属实。而负责研发北京健康宝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公司一名公关称,该公司正跟进事件,有相关信息会及时公布[80]。
用于阻止特定人员出行
2021年11月,人权律师谢阳不顾当局的警告,计划从长沙前往上海探望政治异议人士张展之母。在出行前,他已数周没有离开时无确诊病例的长沙,且健康码为绿色。在6日清晨到达长沙黄花机场将登机时,他却发现健康码变成红色,将其标示为「高风险」,致使他险些被机场安保人员扣留隔离。[81][82][83][84]他设法脱身回家,次日健康码又变回绿色。谢阳因此指责当局滥用健康码以阻止他出行,并批评这是「一种无成本的监控模式」。据报道,709案涉及的多位律师都曾在社交平台抱怨其健康码异常,并暗示与政治因素有关。[85][86]
2022年6月15日,多名停工楼盘业主向澎湃新闻表示,他们曾去当地银监会等部门反映楼盘的相关违规问题,不久后被赋红码。[93]
2022年7月7日,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河南村镇银行多位储户称又被赋红码。[94]
2022年8月3日,商丘市民权县发出“全域人员赋码管理通知”,决定对全域人员赋码管理,其中绿洲街道、南华街道、北关镇、王桥镇、老颜集乡、白云寺镇、野岗镇等7个高风险区人员赋红码管理,伯党乡、花园乡、胡集乡、人和镇、双塔镇、孙六镇、王庄寨镇、林七乡、褚庙乡、庄子镇、程庄镇、龙塘镇等12个中风险区人员赋黄码管理。此前自7月25日以来,民权县静态管理已超过9天,并提出“对7月20日以来进入民权县域停留4小时以上,目前已离开民权县域人员赋黄码管理”[95]。8月4日,商丘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回应称,在发现该情况后立即进行了纠正[96]。
2022年10月8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发布公告,将对所有河南在甬人员赋红码,被批评为「一刀切」。次日当地就此事件致歉。[97]
系统疏漏和故障
健康码在发布初期便发生多次系统疏漏事件,包括不能修改个人资料、自动登录体温37度等。此外,用于辅助健康码使用、确认14天内行程的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也存在省界附近信号重叠以致未出省却显示到过邻省的问题[98]。
据美国之音报道,台湾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专家、国立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李祈均认为,健康码使用情境特殊,以及涉及疫情传播或是染疫高风险族群等敏感的问题,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若有AI技术加入,并配合决策者订定指针并集成数据训练,再对用户层层标记,不仅可以免除隐私疑虑,精准分析判断民众情况,对专家防疫也能够有更好的回馈[1]。
2020年5月6日上午(五一劳动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杭州健康码发生大规模故障,随后杭州市健康码工作专班表示此为接口不稳定问题所致[99]。除此之外,北京、江苏等地亦有类似故障,一样为接口问题所致的故障[100]。另外,2021年12月,在疫情不断升温下,陕西西安要求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上班首日,用于查看报告、登记检测的健康码“一码通”因使用量激增,出现了无法打开的情况,当局建议民众非必要情况不要打开健康码[101][102]。
异地通用问题
由于各地健康码自成系统,造成了一些健康码只在本地有效,一旦跨地区就不灵。而围绕健康码能否互通的问题是各地的风险程度、数据的共用、防疫措施等内容[72]。
尽管有省份疫情防控健康码已实现跨省互认,而后在2月29日中国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全国通用的“防疫健康信息码”[7],但仍有一些地方的健康码不能实现互认,或者出现一地多码的现象,群众和监管部门更是期望实现“一码通”[103][104]。但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表示,目前在全国实现“一码通行”的环境和条件尚不成熟,主要是不同省份的风险等级、响应级别和防控要求不同[105]。202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国务院办公厅会同各地区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有关方面,推动创建了“健康码”跨省份互认机制,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各省(区、市)防疫健康信息共享、“健康码”互通互认,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已可实现“一码通行”[106]。
2020年1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要求实现健康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全国互认、一码通行”,切实方便人员出行和跨省流动[42]。
2021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在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春运期间要落实好防疫健康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全国互认、一码通行”。并指,全国健康码互认目前相应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如果一些地区因疫情形势,升级了防控措施,确有特殊需要不认外地健康码的,必须先向国务院联防联控办公室、春运疫情防控专班报告,通过批准才可执行[107]。
2022年3月,北京健康宝大规模弹窗事件。
长者无健康码上车被阻
2020年8月,黑龙江哈尔滨一年长者因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扫描健康码而被公交司机拒载,此事件引发争议。其后,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回应称,无法扫码的乘客如需乘车,可持健康证明乘车。然而这一对策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有市民质疑证明的可靠性,另外社区居委会也无法鉴定乘客的健康情况。而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又回应称,计划在9月初实现有实名城市通卡乘客刷卡乘车出行;既没有智能手机又没有实名城市通卡的乘客,有社区出具的健康证明即可乘车[108]。
「健康码演示」应用进程事件
2021年1月,有网友爆料Google Play应用商店上架了「健康码演示」的应用进程,不仅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随意更改身份数据、显示城市地区等,还能自行切换健康码颜色。在应用进程的介绍中,写明以上功能是「仅作为演示目的」、「请勿用于被扫瞄的场合」。有网友批评此应用进程涉嫌违法,扰乱防疫秩序,认为开发者“缺大德”。而该应用进程的介绍中提到开发公司为「派派科技」,地址是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但经记者调查,相关大厦的工作人员表示从未听说过「派派科技」,所提到地址是属于普通住户,并非公司。1月12日,该应用进程从Google Play上下架,截至下架前已有超过1000次的下载量。随后杭州警方将41岁开发者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09][110][111]。
个人健康评价(渐变色健康码)
杭州政府积极探索健康码上的额外服务,如看病就医、景区预约。[112]2020年5月,杭州政府计划将健康码永久使用,尝试引入个人健康评价制度。根据健康评分,健康码的颜色从绿色渐变为红色,而不是一般的绿黄红三色。影响健康评分的因素包括运动、饮酒、吸烟和睡眠等。例如,饮酒200毫升导致健康评分下降1.5分,吸烟5支导致健康评分下降3分;如果步行达到15000步,评分则会大幅度上升5分。另外,健康评分还将与企业、楼宇、社区等诸多群体进行相连,从而得出总分。[113]个人健康评价令杭州市的智能城市建设“一码当先”,也确保市民对健康码“爱不释手”。但网友及专家质疑该种健康码侵害个人隐私,也可能导致歧视。[114]
健康码建议添加赋蓝码管理事件
2022年7月下旬,广东省人大代表刘世兴提出,对未履行疫情防控个人责任如核酸应检未检人员、疫苗未全程接种人员,建议其健康码赋予蓝码管理。对此,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经综合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单位意见后予以答复称,健康码作为便利化出行措施,各地要严格健康码功能定位,不得扩大应用范围,切实防止“码上加码”。广东省卫健委表示,暂不将疫苗未全程接种人员纳入蓝码管理,原因是国家暂无相关政策支持,且并非全部人群都符合接种条件,部分人群由于存在接种禁忌不能接种或暂时不能接种,赋蓝码可能会对公民正常活动造成不便,导致群众对政策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另外置种数据尚未实现全国联网,各省人员的疫苗接种情况信息未能对接,无法根据外省接种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并赋码,需要基层补录省外置种数据,将更大地增加基层负担。同时随着接种政策调整和不同厂家疫苗接种进程变化,不同人群接种建议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数据上难以动态精准掌握重点人群名单,且赋码判断规则复杂,需要频繁调整,若调整不及时或规则判断不准确,可能造成赋码错误。对于核酸应检未检人员赋蓝码的建议,广东省卫健委表示,广东省已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曾与病例同时间段在重点场所逗留超过一定时间的人员,判定为重点场所涉疫风险人员,实施健康码黄码管理,赋黄码人员应当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方可转为绿码,已初步实现代表提出的核酸应检未检人员纳入健康码管理的目标[115]。
衍生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量不同种类的二维码。首先大规模推行健康码的省份浙江省,又面向企业推出“浙江企业码”,该码提供扫码、名片、政策、直办、诉求、融资、合作、信用等应用,企业可以获得数字化名片,快速办理高频事项,提交诉求并得到回复[116]。此外,全国范围内还有行业码、公司码、社区码,机场的登机口码等,一次出行需要多次扫码、多次填写个人的相同资料,且这些二维码大多互不通用、互不相认。为此,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于2020年5月23日建议,清理各种“散装码”,使国家版健康码成为唯一的“健康码”[117]。另外,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山西省委会副主委、太原市副市长焦斌龙提出类似提案,建议将“健康码”纳入全国统一管理[118]。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则透过微信推出“防火码”小进程,登记游客游园信息。[119]
参考文献
- 黄丽玲. . 美国之音.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 贺军. . 联合新闻网鸣人堂. 2020-04-14 [202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1) (中文(台湾)).
- 胥大伟. . 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 [202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 关乎人身自由的三种颜色:健康码如何让中国「数字极权」如虎添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关键评论网 2020-04-07
- . 腾讯科技. 2020-03-10 [202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 张留. . 浙江在线. 2020-02-16 [2020-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4).
- 王桂霞. . 北京青年报.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陈海波. . 光明日报. 2020-05-02 [202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承天蒙; 陈宇曦. . 澎湃新闻. [202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 . 中国民用航空局. 2020-04-07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 杭州推行渐变色健康码,涉嫌侵犯市民隐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搜狐 2020-05-25
-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2-12-24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8) (中文(简体)).
- . 新京报. 2023-03-04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8).
- .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2-14 [2023-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4).
- .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0-02-29 [2020-05-08].
- . 人民网上海. 2020-03-06 [202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 张璇. . 新华社. 2020-03-22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 曹天煜. . 澎湃新闻. 2020-04-27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钟圆圆. . 南海网. 2020-03-25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周梦琪. . 绍兴网-绍兴日报. 2020-03-12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华菲 龚松. . 玉环新闻网. 2020-04-10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段倩倩; 王海. . 第一财经. 2020-03-20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2).
- . 联合新闻网. 2020-03-29 [202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中文(台湾)).
- 移动支付网. . 澎湃新闻. 2020-04-24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 . 中国新闻网. 2021-03-23 [2021-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4).
- . 国际金融报. 2020-02-17 [202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 吴娇颖. . 新京报. 2020-04-11 [202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 . 大公文汇全媒体. 2020-03-10 [202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 吉林市人民政府. 2022-03-22 [2022-04-16].
- 罗莉琼. . 深圳特区报. 2022-01-10 [2022-04-16].
- . 央视网. 2022-04-02 [202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2).
- . 界面新闻. 2022-04-16 [202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 闫祥岭. . 新华社微博. 2021-05-03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 . 人民日报. 2021-05-06 [2021-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 . 福州新闻网. 2021-06-06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 陈凌燕; 王敏. . 楚天都市报. 2022-04-16 [2022-04-18].
- 李洪淼; 陈瀚乔; 张波俊. .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7).
- . 明报. 2020-04-07 [202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 . 健康杭州(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04-24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 . 人民网. 2020-05-01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 新华网. 2020-03-04 [2020-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 . 香港01. 2020-12-10 [202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3) (中文(香港)).
- . 法治网. [202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 .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 . [2022-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 . www.afzhan.com. [2022-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7).
- . www.cq.gov.cn.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 . 中国新闻网 (四川在线). 2020-04-15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1).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 2020-04-11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 . 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2020-07-29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 2020-08-07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 sina_mobile. . finance.sina.cn. 2020-10-30 [202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 2020-10-29 [2020-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 2021-01-04 [202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0).
- . 美国之音. 2021-01-18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 .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外事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12-27 [202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3).
- . CARNOC发布 (澎湃新闻). 2023-06-19 [202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1).
-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门户网站.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中文(繁体)).
-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门户网站. [202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中文(繁体)).
- 李恩慈. . 香港01. 2020-05-12 [2020-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中文(香港)).
- . 明报. 2020-05-13 [2020-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 .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 . [202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 . 香港01. 2020-08-21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中文(香港)).
- . 香港经济日报. 2020-08-21 [2020-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 . 苹果日报. 2020-09-06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1).
- . 2022-05-05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 . 2022-07-11 [2022-07-11].
- . 2022-07-11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3).
- . BBC News 中文. 2020-11-23 [2020-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中文(繁体)).
- . 央视网. 2020-11-24 [2020-11-25].
- 以防疫之名,行监控之实?中国「健康码」:三个颜色,决定你的人身自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换日线 Crossing 2020-04-30
- 胡晓萌; 文贤庆; 孙保学. . 界面新闻.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30).
- 【新冠肺炎】外媒揭支付宝「健康码」助政府监控 与执法部门共享数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香港经济日报 2020-03-05
- 孟建国; Zhong, Raymond; Krolik, Aaron.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0-03-03 [2020-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3) (中文(繁体)).
- 毛锦伟. . 上观新闻. 2020-05-25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0-07-02 [2020-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2).
- 疫情中的特殊措施能否常态化?中国杭州永久性「健康码」计划遭遇的质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BC中文 2020-05-26
- . 南华早报. 2020-12-29 [202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英语).
- . 明报新闻网. 2020-12-28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9) (中文(繁体)).
- 储百亮; 王月眉; Bradsher, Keith.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2-02-04 [202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30) (中文(繁体)).
- . 大纪元时报 香港. 2021-11-08 [202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4) (中文(香港)).
- . 明报新闻网 - 即时新闻 instant news. [202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中文(繁体)).
- . Radio Free Asia. [202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4) (中文(香港)).
- . 众新闻. [202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中文).
- . 闻库. 立场新闻. 2021-11-10 [202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4).
- 冯皓. 刘泽南 , 编. . 第一财经.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4).
- .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6-14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 .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 侠客岛. . 海外网.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 .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 廖艳; 薛莎莎. . 澎湃新闻. 2022-06-14 [202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 . 澎湃新闻. [202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 . m.yicai.com. [2022-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8).
- . 第一财经网. 2022-08-04 [202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4).
- 刘鹏). . 中国新闻网. 2022-08-04 [2022-08-04].
- . 明报网站. [2022-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6).
- .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2020-04-10 [2020-05-14].
- 钱晨菲. . 中国新闻网. 2020-05-06 [2020-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 李彪. .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5-06 [2020-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 . 联合早报. 2021-12-21 [2021-12-21].
- . 搜狐网. 2021-12-21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 . 解放日报.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 冯宙锋 赵安然. . 南方都市报.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李亚南. . 中国新闻网.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8).
- . 新华社. [2020-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2).
- 顾阳. . 经济日报. 2021-01-16 [2021-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 . 澎湃新闻. 2020-08-21 [2020-08-22].
- .
- 杨一凡; 盛锐.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2021-01-12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 . 香港01. 2021-01-12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中文(香港)).
- . 2020-03-22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 . 2020-05-26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3).
- . 2020-05-26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 . 澎湃新闻. 2022-07-30 [202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6).
- 祝梅. . 浙江新闻客户端. 2020-04-22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 中国新闻网. 2020-05-23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 澎湃新闻. 2020-05-23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0-09-21 [202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