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
概论
在巴利文与梵文中,修习()的字面意思为发展、培育、使其产生,为实践、使其发达、增进能力、使其存在的意思。与有()来自相同字根。
在佛教中,修习()是用于发展行道(巴利语:)的方法,常作为复合字使用。常见的有:
《杂阿含经》的这个颂偈:「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1][2],就使用了修习这个动词。
在佛教三藏中,对于毗婆舍那与三摩地的发展、学习与训练,都常用修习()来当成动词[3],例如修习安那般那念[4],修习慈心[5]。
注释
- 叶均译《清净道论》序论:「经中这样说:『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22〈599经〉:「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智者创建戒,内心修智能,比丘勤修习,于缠得解缠。』」
- 叶均译《清净道论》序论:「『修习心与慧』,是修习三摩地(定)和毗钵舍那(观)的意思。这里是用『心』字来显示三摩地,以『慧』字而名毗钵舍那。」
- 《杂阿含经》卷29〈810经〉:「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 《杂阿含经》卷27〈744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习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