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讲
沿革
始见于东汉,仅为随侍皇帝或太子、讲授经义的人员。三国时期始为正式职官,无定员,以明习经学的儒者充任。南北朝各朝有沿袭设置,齐、梁皆设为东宫属官。[1]
明朝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于翰林院置侍讲2员,即翰林院侍讲,秩从五品,掌讲读经史,品秩及职掌与侍读相同,但位在侍读之后。 永乐年间,特简侍读、侍讲入值文渊阁参与机要政务,称为「阁臣」,但不属内阁职官,也不得与奏事官员沟通关说。[1][2]
清朝
清朝沿置翰林院侍讲,内阁侍读学士出缺时,翰林院侍讲有奏补资格。
顺治元年(1644年)定为正六品,置2员,皆为汉缺。十五年(1658年)增置汉缺1人,共3员。康熙九年(1670年)增置满缺3人,共6员。雍正三年(1725年),改品秩为从五品。乾隆五十年(1785年),裁减满缺1人,定为满2员、汉3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各增置1人,定为满3员、汉4员。宣统元年(1909年)改品秩为从四品。
翰林院侍讲为翰林、詹事专缺,由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詹事府左右中允、左右赞善升补。例外于翰詹不敷升转时,以部院进士出身司员升用,称为「外班翰林」。
翰林院侍讲职掌协助典籍纂修、撰述,起拟祝文、祭文、册文、碑文等,并于经筵时值勤随侍,选值南书房,选充尚书房教习,纂修实录、史志时充提调官、纂修官、协修官等职位。 [1][3][4]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