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法盛

何法盛—?),南北朝刘宋人、史学家,官至湘东太守[注 1]

生平

何法盛出身于显贵的上流社会。因出生时正值佛教兴盛时期,故其名字中的「法」字带有浓厚佛教色彩。但史书有记载他的史料并不多。何氏着有纪传体史书《晋中兴书》。全书一共有七十八卷,记述了东晋一朝的事迹。后世有指该书不是出自其手笔,实从郗绍所着的史书中剽窃过来。[1]何法盛在郗绍成书后趁他不在家时窃书,视为己出。[注 2]因此,《晋中兴书》应纳入私修史之列。另外,至唐代贞观年间官修晋书出现之前,该书被列为「十八家晋史」之一[注 3]。同时又成为唐代官方史官重修晋朝及十六国历史的辅助参阅史料。不过,安史之乱的爆发令臧荣绪所撰写的《晋书》下落不明,当中一共有十四卷卷目悉数散佚。连带何法盛《晋中兴书》的卷目也一同散佚,只余下残书七卷。虽然如此,《晋中兴书》一部分的内容由清朝汤球辑录下来。如今尚有《众家编年体晋史》及《九家旧晋书辑本》二书辑录部分内容。[2]

成语

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两个成语是来自何法盛的《晋中兴书》,其中一个是「势成骑虎」(骑虎难下)。[注 4]而「家鸡野雉」或「家鸡野鹜」 则出自《晋中兴书》第七卷‧颖川庾录:「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贱厌家鸡,爱野雉,皆进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以庾翼用家鸡比喻自己的书法,用野雉比喻王羲之的书法来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此成语也引伸为贵远贱近、喜新厌旧的意思。

另见文献

  • 何法盛,《晋中兴书》
  • 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
  • 汤球,《众家编年体晋史》

注释

  1. 可参考廖吉郎《南北朝史部遗籍考》(2008年由花木兰文化工作坊出版)第14卷第60页原文:「‧‧‧‧‧‧何法盛校书东宫。知法盛当于宋孝武时,为奉朝请,且芒校书东宫。据《隋惰志》所著录,又知尝为湘东太守,则何氏大抵为刘宋中晚时人也。所撰《晋中兴书》,披唐‧李延寿言,谓系纫自郡绍之作者。」。
  2. 见唐李延寿南史》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三‧范泰荀伯子徐广郑鲜之裴松之何承天〉原文:「绍不与。至书成,在斋内厨中,法盛诣绍,绍不在,直入窃书。绍还失之,无复兼本,于是遂行何书。」。
  3. 见吴天任《正史导读》(1990年由台湾商务出版)第35页「第五章 晋书」「第一节 修撰缘起与史料来源」描述:「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因东晋时何法盛等十八家所修晋史未善,乃命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重撰晋书」。
  4. 北宋太平御览‧卷四六二‧人事部‧游说下》引《晋中兴书》:「苏峻反,温峤陶侃为盟主,侃欲西归,峤说侃曰:「天子幽逼,社稷危殆,四海臣子,肝脑涂地,峤等与公致命之秋,事若克济,则臣主同休,如其不然,身虽灰灭,足以谢责于先帝。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虎之势,可得下乎?公若违众独反,众心必沮。沮众以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

参考来源

  1. 李宗侗. . 正中书局. 1992: 56. 就是因为何法盛的书叫做晋中兴书,只由晋元帝渡江开始,但是据《南史·徐广传》说,这书并非法盛所着。徐广传说:『时有高平郗绍亦作晋中兴书,数以示何法盛,法盛有意图之,谓绍曰:「卿名位贵达,不复俟此延誉,我寒士无闻于时,如袁宏,干宝之徒,赖有著述,流声于后,宜以为惠。」。』。」
  2. 刘节. . 中州书画社. 1982: 96.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晋中兴书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