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基明
何基明(1916年—1994年8月13日),台湾台中人,电影与电视剧导演,1956年执导的电影《薛平贵与王宝钏》引起台语电影热潮。
何基明 | |||||
---|---|---|---|---|---|
导演 | |||||
罗马拼音 | Ho Chi-Ming | ||||
国籍 | ![]() ![]() | ||||
出生 | 1916年![]() | ||||
逝世 | 1994年8月13日![]() | (77—78岁)||||
职业 | 导演 | ||||
母校 | 东京工艺大学 | ||||
代表作品 | 《薛平贵与王宝钏》、《玉兰花》 | ||||
|
生平
早年
何基明出身于台中的富裕之家[1],家族开设松明医院[2]。他幼时在胞姊带领下接触电影[3],十六岁被送至日本学医时自作主张转读电影[1]。东京写真专门学校(今东京工艺大学)毕业后,他入株式会社十字屋作冲洗工作[3]。
1937年,何基明任职于台中州厅内务部教育课,对原住民作电化教育[1]。这期间,他以台中州厅理蕃课嘱托的身分,接触到了雾社事件相关数据与人物,便兴起把雾社事件拍成电影《青山碧血》的念头[4]。
战后初期,何基明住在台中市平等街[5],育子何茂雄[6]。何基明担任台中县政府电影股长[4]、台中县山地同胞抚慰队长[4]、民众教育馆艺术主任等职[7]。
创立华兴电影
二十世纪中叶,台中市因天气及地理位置优良,吸引农业教育电影公司等制片厂在1949年陆续到该地设立,电影产业发达[8]。何基明就到台中制片厂兼职,但认为不易发挥,便于1949年利用自家后院充作片厂,成立华兴电影制片厂,身兼厂长及导演、民间产业简介视频、广告片等[1]。何基明所雇用的除了必要的技术人员外,大部份的助手都是家人,在薄利多拍的政策下,渐渐积收入来增添设备和器材,便在台中市南区福兴里设立占地千余坪的厂房[9]。
何基明的电影生意之一是拍替歌仔戏团拍「连环本戏」,即是将无法当场表演的场面,穿插在转换场景中[1]。何基明认为既然歌仔戏可片段拍摄成电影,也可进一步把整部戏完全拍成电影[7]。
带动台语片风潮
1955年16厘米台语片《六才子西厢记》上映后,麦寮拱乐社负责人陈澄三找来何基明合作,将民间故事薛平贵以35厘米搬上屏幕,并由何基明之弟何𨱋明担任摄影师[10]。8月20日,《薛平贵与王宝钏》在草屯镇开拍,直至10月底完成,约计耗资新台币廿五万元左右[7]。担任布景学徒的侯寿峰回想,他们需手工彩绘,如「王宝钏抛绣球」的布景近20公尺,力求画面美丽[11]。然而11月,台中市皇宾酒家举行试片会,《薛平贵与王宝钏》被评论内容「一无足取」[12]。
1956年1月1日,《薛平贵与王宝钏》先在台北市中央、美都丽、宝宫等四大戏院联映,并安排拱乐社团员登台演唱[7]。上映几天,就引起导演白克投稿赞美,如画面角度美丽、场景转换自然生动,但男主角用女性、插入〈丢丢铜仔〉等现代曲子十分不相宜[13]。当时,在台北首映票房时打败当时的首轮洋片,票房创下一百廿万元[10]。时为《台湾民声日报》记者的徐成,称赞何基明能把握角色的特性与表情,细腻描写,若干观众还因母女相会场面而流泪[14]。该片在台北上映二十七天,观众就近二十万以上,打破台语片纪录,使得台中市长林金标特地撰文[15]。同年《薛平贵与王宝钏》续拍第二、三集,为原先桥段重新编剧[16]。年末报导,台湾影界正热衷拍台语片,光正进行的就有《补破网》、《金姑看羊》、《薛仁贵与柳金花》、《五子哭坟》等[12]。
继《薛平贵与王宝钏》后,何基明接著于1956年3月12日与美都歌剧团合作,开拍勾践故事[17]。但电影《范蠡与西施》票房不佳,输电影《林投姐》[12]。同年10月27日,何基明导演的《青山碧血》在华兴电影桥子头新厂开拍[4]。他的导演生涯,栽培出何玉华、柯玉霞、洪明丽、赖德南等演员,如欧威就是数次自荐后获何基明首先于《青山碧血》采用的[3]。
1957年,台语片风潮正热时,已有「荒废正业」的反对声音出现,何基明也遭冠上「罪魁」[9]。当时政府已开始实行严厉的电影审查、剪片,台语片《青山碧血》就被扣发数月之久[18]。
改行电视剧
1959年,华兴电影生产陷停顿状态,只能代拍,为省开支便结束其台北办事处[19]。在华兴电影的何玉华,认为该年的情形并非受到国语片的影响,而是由于日片的进口[20]。该年10月,华兴电影公司除去公会资格[21]。何基明虽一生执导五十多部电影,最终因欠债而离开电影业[3]。
在赴日本映画放送深造后,何基明1970年受中视雇用,拍摄台湾第一片台语电视连续剧《玉兰花》[1]。该年10月19日推出,播演时间为每周一至六晚上9点半至10点[22]。观众反应热烈,原本《玉兰花》预计三十集,延成七十集[1]。在替中视摄制后,他开始旅居日本,从事教育片的拍摄[23]。
晚年
1990年,在何基明帮助下,电影数据馆馆长井迎瑞在横滨电影图书馆找到一批日本人在台湾取景拍摄的剧情片、宣传片[24]。10月6日,新闻局颁奖表扬何基明,以感谢捐赠史料给电资馆[25]。
1990年初时,何基明一度想与福冈电影电视公司合作,将雾社事件再重拍[26]。
何基明晚年曾对记者感叹说,因他《薛平贵与王宝钏》带动的热潮,让跟拍台语片的一些人落得倾家荡产,甚至跳楼自杀,因此他被说是「台语片的罪人」、「害死许多人」[1]。1992年10月3日,何基明遇近年致力于保存台湾电影文化的影评人张昌彦时,情绪激动得流下眼泪[27]。该年11月17日,在经电影数据馆长井迎瑞、影剧协会、制片协会和导演协会等九个电影团体联名推荐下,何基明获金马奖终身成就特别奖[23]。
1994年8月13日上午,因糖尿病导致心脏衰竭,病逝于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享寿78岁[28]。
身后
早于1957年,台中市议会议长张启仲、国民党台中市党部主委邱钦洲等就称赏何基明在将来台语片历史上「应写在第一页」[29]。学者苏致亨所撰写台语电影史《毋甘愿的电影史:曾经,台湾有个好莱坞》,第一章就从何基明与林抟秋开始讲起[30]。
2013年夏,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像与影像维护研究所教师曾吉贤,在苗栗县一家露天戏院仓库中意外找到佚失已久的《薛平贵与王宝钏》胶卷[16]。2016年8月11日,台南艺术大学音像艺术学院及富邦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薛平贵与王宝钏》数字修复放映记者会上,饰演该片王宝钏的演员吴碧玉应邀出席[31]。
参考
- 方紫苑. . 联合晚报. 1990-10-15 (中文(台湾)).
- . 台湾民声日报. 1965-04-03 (中文(台湾)).
- 李展平. . 联合报. 1997-12-16 (中文(台湾)).
- . 台湾民声日报. 1956-10-28 (中文(台湾)).
- 远秦. . 台湾民声日报. 1956-02-12 (中文(台湾)).
- . 台湾民声日报. 1961-03-13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55-12-27 (中文(台湾)).
- 林良哲. . 自由时报. 2009-05-12 [202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31) (中文(台湾)).
- 余心善. . 联合报. 1957-11-27 (中文(台湾)).
- 郑文正. . 联合报. 2005-04-11 (中文(台湾)).
- 蔡淑媛. . 自由时报. 2017-11-21 [202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31)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56-11-13 (中文(台湾)).
- 白克. . 联合报. 1956-01-06 (中文(台湾)).
- 徐成. . 台湾民声日报. 1956-01-28 (中文(台湾)).
- 林金标. . 台湾民声日报. 1956-01-28 (中文(台湾)).
- 管婺媛. . 中国时报. 2013-11-08 [202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31) (中文(台湾)).
- 何基明. . 台湾民声日报. 1956-09-15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57-09-30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59-09-25 (中文(台湾)).
- 周铭秀. . 经济日报. 1969-01-20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59-10-09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70-10-13 (中文(台湾)).
- 蓝祖蔚. . 联合报. 1992-11-18 (中文(台湾)).
- 褚明仁. . 民生报. 1990-08-28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90-10-07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91-05-09 (中文(台湾)).
- 卜邦贻. . 民生报. 1992-10-04 (中文(台湾)).
- . 民生报. 1994-08-17 (中文(台湾)).
- 银花. . 台湾民声日报. 1957-07-23 (中文(台湾)).
- 苏致亨. . 上报. 2020--01-11 [202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31) (中文(台湾)).
- 林晓云. . 自由时报. 2016-08-11 [202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3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