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
二谛,佛教与印度教术语,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saṁvṛiti-satya)与胜义谛(paramartha-satya)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佛教接受这个说法,部派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与大乘佛教都使用这个术语。
概论
佛教论书说法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对于四圣谛和二谛的关系,枚举了四家的说法:[2]
- 第一家,以苦、集二谛为世俗,灭、道二谛为胜义。
- 第二家,以前三谛为世俗,道谛为胜义。
- 第三家,四谛皆是世俗谛摄。……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胜义谛,空非我中,诸世俗事绝施设故。
- 第四家,有部婆沙师所持:四谛皆有世俗、胜义。
- 苦、集谛中世俗谛,「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间现见诸世俗事」;灭谛中世俗谛,佛说「灭谛如林园、如彼岸等」;道谛中世俗谛,佛说「道如船筏、梯登、台观、如花、如水」。
- 苦谛中胜义谛,「苦、非常、空、非我」理;集谛中胜义谛,「因、集、生、缘」理;灭谛中胜义谛,「灭、静、妙、离」理;道谛中胜义谛,「道、如、行、出」理。
各派说法
注释
- 《成实论》卷11:「又佛说二谛:真谛,俗谛。真谛谓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谓但假名无有自体,如色等因缘成瓶,五阴因缘成人。」
- 印顺. .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