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文化

丹麦文化西方文化之一,它在艺术上成就颇高,与丹麦社会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谦逊、守时和社会平等是丹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1]在丹麦,试图将某人与众人彼此区分就可能引起敌意,这违反了詹代法则丹麦政府为文化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基金,其中很多是由地方政府来管理的,因此丹麦公民也直接参与到了其中。[2]

维果·约翰森:“快乐的圣诞节”(1891年)

丹麦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知识遗产。科学领域有第谷·布拉赫路德维格·A·柯丁尼尔斯·玻尔,文学领域有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索伦·奥贝·基尔克果凯伦·白烈森(笔名伊莎·丹尼森)、路德维格·霍尔伯格亨利克·蓬托皮丹皮亚特·海恩赫尔曼·邦,音乐界有卡尔·尼尔森卡尔·希欧多尔·德莱叶拉斯·冯·提尔等导演的电影也都是国际知名的。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也有诸多经典与名胜,例如趣伏里公园阿马林堡宫克里斯钦堡宫圣母教堂罗森堡宫哥本哈根歌剧院腓特列教堂托瓦尔森博物馆圆塔美人鱼雕像等。[3]

Hygge

家庭装饰的丹麦圣诞树

丹麦文化中的基础元素之一是“hygge”,指的是与家人或爱人一同享受幸福时光,通常伴随着欣赏佳肴或者点一支蜡烛营造温馨气氛。丹麦圣诞节是这一情况最常发生的时间。[4]

丹麦圣诞节

丹麦语中圣诞节是“Jul”,这个词来源自挪威语“jól”,意思是“仲冬”,与英语词yule(圣诞节)同根。[5] 在有基督以前庆祝仲冬就是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后来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演变为现在的样子。[6] 在很多国家圣诞节是在12月25日庆祝,但是丹麦及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圣诞节最隆重的时刻是在24日的平安夜,全家人都聚在一起的时刻。[7]

“Juleaften”(丹麦语:平安夜)开始于下午6点传统晚餐上来的时候,菜单包括:

  • 白色(水煮)和焦糖色的土豆,红叶卷心菜、棕色调味酱(肉汁)和烤鸭或烤鹅。一些家庭也会选择带猪皮的丹麦特色烤猪“flæskesteg”,也许再加一些风味烤肠“medisterpølse”。
  • 甜点,包括“ris á l'amande”,Ris á l'amande需要提前一天准备,在端上餐桌前加磨碎的杏仁香草,它本身是冷的,但是会浇上热樱桃酱。有时一个没有磨碎的杏仁也会被藏在Ris á l'amande里,能吃到它的人会得到一件小礼物。

之后,全家会点燃圣诞树上的蜡烛、围着圣诞树唱颂歌,随后交换礼物。[7]

民间风俗

弗雷德里克·克利斯蒂安·隆德:Girl from Skovshoved

丹麦民俗包括民间传说神话音乐、大众信仰等方面,丹麦民俗在国内的城镇间广为流传,多数是口口相传。随着19世纪民族意识的提高,研究者们开始在全国各地收集各种形式的民俗传统。今天已成为丹麦的文化财产,在国家和地方的传统、歌曲、民族舞蹈和文学创作上都有所体现。

丹麦的民族舞蹈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此时民族意识得以复兴。1901年,丹麦民族舞蹈促进协会(Foreningen til Folkedansens Fremme)在哥本哈根成立,领导全国各地的相关协会。[8]现在丹麦约有12,00名舞蹈表演着,属于219家当地俱乐部,它们提供音乐、舞蹈和服饰制作的培训课程。[9][10]

丹麦的民族服饰大约起源自1750年到1900年的某一段时期内。在乡村地区,为家人和仆人制作制作衣服是重要的日常生活之一。丹麦画家弗雷德里克·克利斯蒂安·隆德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期间曾作为一个士兵周游全国,描绘了各式的当时乡村妇女。1864年他以设色石版画的形式在《Danske Nationaldragter》(丹麦国家服饰)上出版了他的31幅作品。[11]

丹麦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取自北欧神话的形象,例如洞穴巨人精灵哥布尔。“尼森小人” (nisse)是最著名的丹麦民间传说形象之一,它的来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基督诞生以前,曾被当作是一种居住在人家里的神明。传说每一个农家都有一个尼森小 人,居住在阁楼或者马棚里,尼森小人身体是灰色的,戴着红色的小帽子,不会比一个10岁的小孩子更高,如果善待它的话(譬如在晚上给它一碗带黄油的粥),会得到回报,反之则会遭到报复。[12][13]

丹麦饮食

Smørrebrød(单片三明治),左:丹麦黑面包上的带蛋黄酱和西红柿的烤牛肉;右:带鸡蛋、虾、柠檬片和蛋黄酱的白面包

丹麦也是对现代饮食业的一大贡献可能就是“smørrebrød”,一种单片三明治,通常会用一片黑面包,也会用洋葱圈、萝卜片和蛋黄酱等装饰。[14]丹麦的晚餐通常吃热食。传统晚餐也可能包括炸鱼、红叶卷心菜烤猪肉、炖鸡等。

松饼球(æbleskiver)是一种传统丹麦甜点,使用特制的小锅加黄油烤熟。一般会在盛放松饼球的盘子上加一个苹果,这也是它为什么叫做“æbleskiver”的原因,这个单词在丹麦语里的意思是“苹果片”。

新丹麦菜采用了富有创意的新菜谱,并对当地食材善加利用,因此在各个省市广受欢迎,一些做新丹麦菜的餐馆得到了米其林指南的好评。[15]

丹麦的饮食文化比较开放。16岁就可以在商店里合法购买酒精饮料,18岁就可以去酒吧。但是传统上青少年在13-14岁的时候就被允许喝酒了。[16]

运动

丹麦的民族体育足球,多次参加欧洲足球锦标赛,并获得了199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冠军。1995年曾获联合会杯。是1998年世界杯四强。

丹麦的沙地摩托车曾赢得数次世界冠军。在老年人口中高尔夫也广受欢迎。[17]

丹麦棒球联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18]

丹麦国家手球队在历史上曾多次赢得欧洲冠军,男子队赢得过5次奖章,包括2008年和2012年两面金牌以及2002年、2004年和2006年的三面铜牌。

自行车

哥本哈根世界户外运动赛中的自行车比赛
在奥胡思停放着的自行车

丹麦是一个自行车运动强国,Bjarne Riis在1996年赢得了环法自行车赛冠军,2005年和2006年米切尔·拉斯姆森两度夺得 山地之王的称号。

自行车在丹麦是一向很受欢迎的运动和交通工具。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设计完善,所以也适于骑自行车,每日约有36%的公民都会骑自行车,他们全部的行程加起来可能有130万公里。[19][20]根据哥本哈根市政统计数据,使用自行车最为通勤工具的人数比例会从2012年的40%上升到2015年的50%。[21]

在夏季,哥本哈根的一些地区会提供哥本哈根城市自行车奥胡斯腓特烈港奥尔堡等城市也有自行车相关计划,其目的是让人人都能有方便的自行车可骑。因为市内置有大量的自行车道,欧登塞曾被授予“年度自行车城”的称号,共有350公里的自行车道可供全天候使用。[22]

艺术

绘画

腓特烈宫,Christen Købke,1836

丹麦的绘画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一些早期作品见于教堂壁画。但丹麦绘画的黄金时代在19世纪初才开始的。克里斯托夫·威廉·埃克斯贝格对后世的丹麦的自然风景画家影响深远。他有许多杰出的弟子,诸如威廉·贝茨克里斯汀·柯贝马丁努斯·罗比康斯坦丁·汉森、Jørgen Roed、威廉·马斯特兰德C·A·詹森约翰·卢贝和P.C. Skovgaard。[23]

19世纪,P.S. Krøye、Michael Peter Ancher和Anna Ancher搬到了日德兰半岛北部的斯卡恩去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这里逐渐发展成了画家们的聚集地。后来几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了菲英岛,这次的创始人是乔纳森·拉森和Vilhelm Hammershoi。

哥本哈根北部的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日德兰半岛北部的奥尔堡和ARoS奥胡思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现代艺术品。有丰富藏品的国家艺术博物馆新卡尔斯伯格美术馆位于哥本哈根。

雕塑

丹麦雕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52年,当时弗雷德里克五世在马背上要求雅克·沙利雕刻一个塑像。巴特尔·托瓦尔森对丹麦雕塑大的贡献尤大,它和其他的一些雕刻家闷在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历史相对论等相关方面都做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后来欧洲的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学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索伦·奥贝·基尔克果凯伦·白烈森路德维格·霍尔伯格亨利克·蓬托皮丹皮亚特·海恩赫尔曼·邦都是丹麦文学创作中值得一提的人物。

建筑

葛隆韦教堂,哥本哈根

丹麦的建筑史可以一直追溯到维京时代,但是具体要到中世纪罗曼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在丹麦出现时才可辨识。受法式城堡和荷兰设计师们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皇家宫殿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建筑也从法国传到丹麦,19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国家浪漫主义风格。不过直到20世纪,伴随着功能主义的出现,丹麦建筑才开始出现在整个世界的眼中,此时约翰·奥托·冯·斯普里克森巴黎设计了新凯旋门。同样著名的有约恩·乌松设计的悉尼歌剧院阿纳·雅各布森丹麦现代式家具设计,例如天鹅椅蛋椅等。[24]Bjarke Ingels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设计了丹麦国家馆。

摄影

彼得·法伯尔:Ulfeldts Plads,哥本哈根(1840年),丹麦最古老的相片

在摄影史上丹麦起步相当之早。先锋人物诸如Mads Alstrup和乔治·埃米尔·汉森为丹麦摄影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雅斯特丽德·克鲁斯·詹森雅各布·奥尔·索伯也相当出名。[25]

丹麦设计

阿纳·雅各布森的天鹅椅和蛋椅

丹麦式设计是一个常被用来描述功能主义式的设计和20世纪中期发展出的建筑风格。受德国包豪斯学派的影响,很多丹麦设计师结合极简主义和功能主义,使用了新的工业技术设计建筑、家具和家庭用品,其中很多设计已经变成了典型,到现在已然被使用和生产着。著名的例证有蛋椅PH灯悉尼歌剧院

丹麦瓷器厂皇家哥本哈根以其高质量的产品而出名,并已经行销世界各地。波奇·莫更森(1914–1972)、芬·居尔(1912–1989)、汉斯·魏格纳(1914–2007)、阿纳·雅各布森(1902–1971)、Poul Kjærholm(1929–1980)、 保尔·汉宁森(1894–1967)等都是丹麦的著名设计师。[26]

哥本哈根的丹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有很多丹麦式设计的藏品。

表演艺术

音乐

卡尔·尼尔森

卡尔·尼尔森式丹麦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著名的作曲有阿拉丁 (尼尔森)、歌剧Saul og David等。奥古斯特·布农维尔汉斯·阿布拉汉森珀尔·纳尔戈尔保尔·卢德尔斯在古典乐上功勋卓着。

丹麦拥有著名爵士乐音乐家Svend Asmussen、Niels-Henning Ørsted Pedersen、Niels Lan Doky和Marilyn Mazur等人,哥本哈根音乐节也在丹麦举办。

丹麦的流行、摇滚乐队有水叮当D-A-D迈克尔学摇滚节奏排排站Mew等。美国金属乐队的鼓手拉尔斯·乌尔里希是第一个进入摇滚名人堂的丹麦音乐家。

电影

1987年,加布利埃尔·阿列克谢的电影《芭贝特的盛宴》赢得了奥斯卡奖。次年,比利·奥古斯特也以《征服者佩尔》获奥斯卡奖。1992年,奥古斯特在加纳以英格玛·伯格曼自传改编的《善意的背叛》获得金棕榈奖。2011年,苏珊娜·毕尔的《更好的世界》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90年代起,道格玛95运动兴起,拉斯·冯·提尔托马斯·威滕博格、Søren Kragh-Jacobsen和隆·朗舒非成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27]

戏剧

丹麦皇家剧场(左)和哥本哈根歌剧院(背景,右)

因为哥本哈根的众多剧院,丹麦的戏剧一直比较繁荣。

路德维格·霍尔堡(1684年–1754年)是丹麦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讽刺喜剧“Jean de France”和“Jeppe of the Hill”现在仍然在演出。[28]

Adam Oehlenschläger(1779年–1850年)将浪漫主义引进到了丹麦戏剧之中,他的名作有Earl Hakon the Mighty,1808年首次公演。

挪威人亨利克·易卜生(1828年-1906年)也曾旅居哥本哈根,并创作了《玩偶之家》等著名戏剧。[29]

20世纪后半期,一些新的剧作家出现了,诸如阿斯特丽德·萨尔巴赫(1955年出生),2004年获北欧戏剧奖。同时丹麦的音乐剧也开始焕发活力,克努得·克里斯滕森的《西拉诺》(1992年),Bent Fabricius-Bjerre的《斗牛士》(2007年)都是非常成功的作品。[30]

另一项丹麦传统戏剧是滑稽剧,最早在丹麦出现于19世纪。现在丹麦所有的剧院在夏天都会出现滑稽剧,嘲讽当局甚至皇室。[31]

丹麦电视节目也以1970年代以来的丹麦电视戏剧影响着丹麦的戏剧业,其中包括两季连续剧《The Killing》, 两次都获得了30%的收视率。

科学

尼尔斯·波耳,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32]

第谷·布拉赫(1546年-1601年)对天文学的探索,路德维格·A·柯丁被世人疏忽的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贡献,尼尔斯·玻尔(1885年-1962年)对原子物理的贡献,罗斯努·斯拉斯克(1787年-1832年)、奥托·叶斯柏森(1860年–1943年)和威廉·汤姆森(1842年-1927年)对语言学的贡献,以及被誉为“地质学之父”的尼古拉斯·斯坦诺(1638年-1686年)对地质学的贡献,使得丹麦在科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丹麦在计算机科学上的贡献也极其突出,Per Brinch Hansen以幷发进程设计理论而知名;比雅尼·斯特劳斯特鲁普发明了C++语言、杰纳斯·弗利斯Skype的开发者之一。拉尔斯·拉斯穆森Google地图的开发人之一,彼得·诺尔开发了BNFALGOL 60,获得2005年图灵奖

LGBT

哥本哈根骄傲游行, 2008

社会平等,包括性别平等在丹麦受到高度重视。[33]丹麦人对性别少数族群比较宽容。

哥本哈根是同性恋的圣地。[34]主要的同性恋节日有哥本哈根的骄傲游行和每年11月举行的哥本哈根男女同性恋电影节。除此之外,2009年世界同性恋运动会也是在哥本哈根主持的。1989年,丹麦成为世界上首个向同性伴侣提供民事结合,即与异性伴侣一样平等权利的国家。[35][36]

2012年6月7日,丹麦议会投票支持不分性别的婚姻(包括在丹麦教堂举办的婚姻)。2012年6月15日,丹麦同性婚姻正式合法化。[37][38]

参见

扩展阅读

  • Morten Strange, "Culture Shock! Denmark", London: Kuperard, 1996, 228 pp. ISBN 1-85733-159-1.
  • Helen Dyrbye, Steven Harris, Thomas Golzen, "The Xenophobe's Guide to the Danes", Horsham, West Sussex: Ravette Publishing, 1997, 64 pp.

参考数据

  1. Denmark - Language, Culture, Customs and Etiquette. From Kwintessenti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4 December 2008.
  2. "Kommuner bruger flere penge på kultu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r.dk. (丹麦文)
  3. . 25 May 2007 [25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4).
  4. The Danish Art of Hygge from Visit Denmar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4 December 2008.
  5. Den Store Danske, Jul (in Danis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31 July 2009.
  6. Iulia Kolesnicov, "Danish Christma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oreignersIndenmark.dk. Retrieved 29 November 2011.
  7. Danish Christmas traditions from VisitDenmar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25 July 2009.
  8. "Da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ansk Folkemindesamlings arkiv. (丹麦文) Retrieved 24 November 2011.
  9. "National dress and folk danc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Denmark. Retrieved 22 November 2011.
  10.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anish Folk Danc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andsforeningen Danske Folkedansere. Retrieved 22 November 2011.
  11. Frits Lilbæk, "Historiemaler F C Lund: Danske Nationaldrag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丹麦文) Retrieved 24 November 2011.
  12. "Nis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en Store Danske, (丹麦文) Retrieved 23 November 2011.
  13. "Juleniss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en Store Danske. (丹麦文) Retrieved 23 November 2011.
  14. Danish Culture from PortlandDanes.or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4 December 2008.
  15. "Denmark Speci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ood & design, #9 2011. Retrieved 11 December 2011.
  16. Alcohol culture in Denmark. From webbyen. Retrieved August 27 2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7. Om DIF - Medlemstal (丹麦语), The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and Sports Confederation of Denmark
  18. Bath, Richard (ed.) The Complete Book of Rugby (Seven Oaks Ltd, 1997 ISBN 1-86200-013-1) p66. Archived from July 2007 and Retrieved June 2012.
  19. (PDF). Copenhagen Municipality. [2009-10-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7-21).
  20. . Københavns Kommune. [200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3).
  21. . Københavns Kommune. [200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8).
  22. "Inspiration fra cykelby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dense.dk. (丹麦文) Retrieved 10 June 2010
  23. Visual Arts from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Denmar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4 December 2008.
  24. 'Ægget' fejrer 50 år med en særlig stol. Politiken 9. jan 2008 kl. 07:41. link tit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5. Contemporary Danish Photography. From Photography-No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28 January 2010.
  26. "Danish by Desig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DC. Retrieved 4 September 2011.
  27. Cinema fact sheet from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Denmar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5 December 2008.
  28. Theatre from Denmark.d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22 December 2008.
  29. Theatre from Golden Days in Copenhag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22 December 2008.
  30. Matador-stjerner er enige: Det betød alt from Avisen.dk (in Danis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23 December 2008.
  31. "Danmark - rev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en store Danske. (丹麦文) Retrieved 19 March 2010.
  32. Murdoch, Dugald. . Newton-Smith, N. H (编). . Oxford: Blackwell: 26. 2000. ISBN 0-631-23020-3. OCLC 490802454.
  33. Denmark – Language, Culture, Customs and Etiquette. From Kwintessenti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4 December 2008.
  34. Gay Copenhagen from VisitCopenhagen.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5 December 2008.
  35. Sheila Rule: Rights for Gay Couples in Denmar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2 October 1989. Retrieved 7 June 2012
  36. . Marriage.about.com. 17 June 2003 [5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2).
  37. . RT. 7 June 2012 [7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4).
  38. AFP. . The Express Tribune. 7 June 2012 [7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0).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丹麦文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