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陝省軍政府
中華民國陝省軍政府是武昌起義成功後、1911年10月22日於陝西成立的革命軍政府,武裝力量是張鳳翽所領導的秦隴復漢軍。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陝省軍政府 | |||||||||
---|---|---|---|---|---|---|---|---|---|
1911年—1912年 | |||||||||
首都 | 西安 | ||||||||
常用语言 | 漢語 | ||||||||
政府 | 军政府 | ||||||||
都督 | |||||||||
• 1911-1912 | 張鳳翽 | ||||||||
立法机构 | 陝西諮議局 | ||||||||
历史 | |||||||||
• 武昌起义 | 1911年10月10日 | ||||||||
• 建立 | 1911年10月22日 | ||||||||
• 解散 | 1912年1月1日 | ||||||||
货币 | 中華民國金幣券 清朝貨幣 | ||||||||
|
歷史
1911年10月20日,張鳳翽被陝西同盟會會員井勿幕等人推舉為起義總指揮。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西安地區革命黨人隨即響應,即辛亥西安起義。10月23日,革命軍攻入西安滿城,在激烈的戰鬥中,滿城內街巷房舍化為廢墟。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陝省成為中華民國中的一省。民國成立以後,滿城城牆遭拆除,隨後開闢縱橫交錯的近代馬路。
國旗
辛亥革命時期,各省革命軍使用的旗幟並不一致。其中,廣東省與廣西、福建、雲南及貴州省沿襲同盟會傳統,使用青天白日旗。陳炯明在惠州舉兵時曾採用藍白井字旗,會師廣州後,未再使用。
然而與此同時,其他省份之革命軍所使用的旗幟不盡相同。湖北、湖南、江西省跟隨共進會使用鐵血十八星旗,代表十八行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的中国同盟会則使用五色旗,以代表五族共和。
後來,中華民國於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在南京肇建,1月2日起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代行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職權。1月10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決議以五色旗作為中華民國國旗,取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定铁血十八星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紅旗為海軍旗,請孫中山頒行全國[1]:16[2]:10。
外交關係
史前時代 | 旧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 | |||||||||||
商 | 周部落 义渠 西戎 豐 镐 崇 𢀛方 鬼方 羌方 井方 卢 倉 | ||||||||||
周 | 秦国 古羌人 义渠 西戎 月氏 | ||||||||||
春秋 戰國 |
秦国 | ||||||||||
秦 | 上郡 北地郡 汉中郡 | ||||||||||
漢 | 涼州刺史部 并州刺史部 | ||||||||||
三国 | 凉州 | ||||||||||
晉 | 前秦 前涼 後涼 西涼 北涼 西秦 | ||||||||||
南北朝 | 北魏 西魏 北周 | ||||||||||
隋 | 京兆郡 冯翊郡 扶风郡 北地郡 上郡 雕阴郡 延安郡 弘化郡 榆林郡 汉川郡 西城郡 | ||||||||||
唐 | 京畿道 山南东道 关内道 | ||||||||||
五代 | 岐 后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后周 | ||||||||||
宋 | 永兴军路 秦凤路 | ||||||||||
金 | 京兆府路 鳳翔路 鄜延路 | ||||||||||
元 |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 ||||||||||
明 | 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 ||||||||||
清 | 陕西省 | ||||||||||
中華民國 | 陕西省 西安直辖市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陕西省 |
參考文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