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哲
中村哲(日语:/ Nakamura Tetsu,普什圖語:;1946年9月15日—2019年12月4日)是日本一名医生、白沙瓦会主席和日本和平医疗团()总院长。在阿富汗,当地人民称呼他为“(中村叔叔)”。[1]
中村哲 | |
---|---|
![]() | |
原文名 | |
罗马拼音 | Nakamura Tetsu |
性别 | 男性 |
出生 | ![]() | 1946年9月15日
逝世 | 2019年12月4日![]() 贾拉拉巴德市 | (73歲)
死因 | 枪击 |
国籍 | ![]() |
语言 | 日本语 / 普什图语 / 英语 |
母校 | 九州大学 |
职业 | 医生 |
活跃时期 | 1984年-2019年 |
组织 | 白沙瓦会 |
个人经历
早年生活
中村哲出生于日本福冈县的福冈市,但随后搬迁至同县的若松市(现北九州市若松区)。[2] 6岁时,中村哲随家人再度搬家至糟屋郡古贺町(现古贺市),并在这里居住至其升入大学。[3]中村哲先后就读于古贺市立古贺西小学校、[4][5] 西南学院中学校、[6] 福冈县立福冈高等学校、[7] 九州大学;1973年,中村哲自九州大学医学部毕业。[3]
枪杀事件
2019年12月4日,中村哲在阿富汗楠格哈爾省首府賈拉拉巴德乘汽車旅行時被槍擊,右胸被擊中。受傷後他被運送到當地醫院時仍保持清醒,但在運送到帕爾旺省巴格蘭姆美國陸軍巴格拉姆空軍基地時死亡。此外,與中村同行五人(駕駛,警衛等)皆在槍擊事件中喪生。塔利班發表聲明否認參與該次恐怖攻擊。同時,阿富汗總統阿什拉夫·加尼·艾哈迈德扎伊發表聲明“這是一次恐怖事件。”
在身亡後,中村哲的妻子與女兒前往阿富汗處理後事,他的遺體從喀布爾國際機場啟運返回日本,棺木覆蓋阿富汗國旗,且阿富汗總統親自到機場為中村哲送行。
日本福岡縣警察局宣布,中村哲死因可能是肝臟損害造成的失血。縣警察已申請刑事犯罪,並正在對謀殺罪進行調查。
12月23日,日本政府決定向中村哲追贈旭日小綬章及内閣總理大臣感謝状。在27日舉行的頒獎典禮上,首相安倍晉三會見中村哲家屬。
记念
2019年,中村哲被枪杀逝世后,阿富汗民众在首都喀布尔市中心为他墙绘了一幅大型壁画作为纪念,以表示感恩中村哲在阿富汗的贡献。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攻占喀布尔市后,其大型壁画也在9月时被塔利班下令涂销[8]。
获奖履历
年份 | 奖项 | 颁奖单位 | 备注 |
---|---|---|---|
1988年 | 外务大臣奖 | 日本外务省 | |
1992年 | 每日国际交流奖 | 每日新闻 | |
1993年 | 西日本文化奖 | 西日本新闻 | |
1994年 | 福冈县文化奖 | 福冈县政府 | 以“白沙瓦会”名义 |
1996年 | 厚生大臣奖 | 日本厚生省 | |
读卖医疗功劳奖 | 读卖新闻 | ||
1998年 | 朝日社会福祉奖 | 朝日新闻 | |
2000年 | 亚洲太平洋奖特别奖 | 每日新闻 / 亚洲调查会 | |
2001年 | 第七届和平·合作记者基金奖鼓励奖 | 和平·合作记者基金会 | 凭《在阿富汗掘井的医生:与旱魔斗争》获奖 |
2002年 | 日本新闻工作者大会奖 | 日本新闻工作者大会 | |
若月奖 | 长野县佐久综合医院 | ||
第1届冲绳和平奖 | 冲绳县政府 | 以“白沙瓦会”名义 | |
出版作品
- 《在白沙瓦的阿富汗难民》(石风社;1989年)
- 《巴沙瓦报告:当地医疗场所思考》(河合小册;1990年)
- 《写自阿富汗的诊所》(筑摩书房以后文库;1993年)
- 《前往达莱努尔 与阿富汗难民同行》(石风社;1993年)
- 《医生超越国界》(石风社;1999年)
- 《在阿富汗掘井的医生:与旱魔斗争》(石风社;2001年)
- 《真实的阿富汗——来自为“和平主义”奋斗18年医生的现场报告》(光文社;2002年)
- 《医生,无需信念先施援手!阿富汗“挖井”医师——中村哲》(羊土社;2003年)
- 《从边境审视边境》(石风社;2003年)
- 《对阿富汗的思考——国际贡献与日本宪法第九条》(岩波小册;2006年)
- 《医生,开拓灌溉水渠——在阿富汗的土地上挑战世界的想象力》(石风社,2007年)
- 《天堂就在身边——在阿富汗奋斗三十年》(NHK出版社,2013年)
合著
- 《空袭与“重建”——阿富汗前线报道》——白沙瓦会 合著(石风社,2004年)
- 《徒手的志愿者 从实地学到的一切》——白沙瓦会日方工作人员 合著(石风社,2006年)
- 《值得热爱的人,值得信赖的真心。与阿富汗的约定》——中村哲 口述,泽地久枝 著(岩波书店,2010年)
相关作品
- 《发生在阿富汗的故事~不屈医师 中村哲物语~》(上、下)——《周刊少年Magazine》(讲谈社)2003年24号、25号
参考资料
- Zabihullah Ghazi; Mujib Mashal; Fahim Abed. . 纽约时报.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5).
- 小林哲夫. . 朝日新闻. [201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 稲泉連. . 周刊文春. [201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 . 古贺市政府. [201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 . NHK. [201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 . 西南學院大學. [201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 . 产经新闻. [201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 .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21-09-06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中文(简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