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
中元節為亞洲地區的傳統節日,日期為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的時節。後來道教視中元節為地官赦罪日而成為道教節日,又稱地官誕,是指三官大帝的地官大帝(全名: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誕辰。道教在此日素饌普渡,祈請為亡靈赦罪。
中元節和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節,崇祀三官大帝天官、地官和水官,源自於中國上古時代,天子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覲禮篇》記「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
起源
古代在孟秋即農曆七月時,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稱之為「嘗新」、「秋嘗」、「薦新」,以報答神鬼與祖先的蔭庇[1][2]。在收穫的季節,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並且集中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
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佛教徒依照《盂蘭盆經》以及結夏安居的傳統,在七月十五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依《玄都大獻經》說七月十五這一天,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會持人鬼錄簿,檢閱善惡,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因此,這一天,餓鬼囚徒、十方大聖都會齊集起來,道士則會供奉花果、設壇頌經,作法事,祭祖並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有普度之意。因此,不論佛教或道教,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都有活動普度眾生。這天也是中元地官寶誕。
道教中元法會
普度原意是超度四方孤魂野鬼,以宮觀寺廟為中心來舉行法會,日夜誦經,普度亡魂,餓鬼囚徒亦可得到解脫。因此,道教的中元節原本是祭祀地官並超度亡靈餓鬼的節日。但在魏晉之後,佛教信仰引進中國,其盂蘭盆節普度眾僧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法會[3]。
參看
-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 盂蘭盆節
參考資料
- 《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
《春秋公羊傳》:「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烝」
《詩經.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漢.毛亨.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
《春秋繁露》:「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時,以奉祭先祖也,過時不祭則失爲天子之道也。祠者以正月始食韭也,礿者以四月食麥也,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蒸者以十月進初稻也。」 - 陳思達. .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 巫美梅; 劉銳宏. . 香港: 中華文教交流服務中心. 2011年: 113–115.
- 吕鹏志:〈灵宝三元斋和道教中元节——《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