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羽聯世界巡迴賽

世界羽聯世界巡迴賽()亦即世界羽聯第二等別賽事(),官方名稱為汇丰BWF世界巡回赛,是羽毛球世界联合会推出的一系列由世界頂尖羽毛球運動員之間的比賽。世界巡迴賽賽事由2018年開始全面實施,以每四年為一個循環,因新冠肺炎疫情因素首個循環將持續運行至2022年賽季。其下的賽事按獎金和排名積分共分為6個級別[1][2]

世界羽聯世界巡迴賽
()
当前赛季、赛事或届次:
Current sports event 2024年世界羽聯世界巡迴賽
前身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
世界羽聯大獎賽
运动羽毛球
創立2018年
國家或地區世界性(BWF

創立

2017年3月,羽毛球世界联合会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理事會會議後,公佈將在2018年起實施新賽制,並決定了第二等別賽事中首五個級別的舉辦國家/地區和最低總獎金要求。在本循環的最後兩年(2020年及2021年),獎金將全面上調[1]

世界羽聯主席波爾-埃里克·赫耶爾·拉爾森指出,羽毛球賽事體系近年來發展日益壯大、吸引力上升,世界羽聯在每個循環都會評估進展情況,並計畫如何作出改進,以替羽毛球制定一個更高目標,給這項運動帶來更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增加電視直播覆蓋率,以及提昇頂級運動員的質素和知名度[1][3]

2018年1月8日,世界羽联在中國广州宣布全新的世界巡迴賽体系,同时宣布匯豐銀行成为此系列賽的全球合作伙伴,將於未来四年(2018-2021年)冠名赞助此系列賽,并成为世界羽联主要赛事(世界羽毛球锦标赛苏迪曼杯汤姆斯杯尤伯杯决赛)的顶级赞助商。世界羽联揭晓世界巡回赛品牌体系的细节,包括各级别赛事的名称,並宣布广州将成为2018-2021年世界羽聯世界巡迴賽總決賽的举办城市[4]

級別

世界羽聯世界巡迴賽(第二等別賽事)共分為6個級別,而屬於「汇丰BWF世界巡回赛」名下的則為只包括首5個級別,共27站比赛;第六級(超级100赛)為開放級別,開放予所有世界羽聯的會員國申請舉辦,雖不属于滙豐世界羽聯世界巡迴賽,但可以获得巡迴賽排名积分。巡迴賽的排名积分榜名为“汇丰通向广州排名”[5]。每個級別的舉辦國家/地區數目和最低總獎金要求如下[1][2][6][7]

級別 賽事官方名稱 舉辦國家/地區數目 最低總獎金要求(美元)
2018 2019 2020 2021
第一級滙豐BWF世界巡迴賽總決賽1 $1,500,000
第二級滙豐BWF世界巡迴賽超級1000賽4 $1,000,000 $1,100,000
第三級滙豐BWF世界巡迴賽超級750賽6 $700,000 $750,000
第四級滙豐BWF世界巡迴賽超級500賽9 $350,000 $400,000
第五級滙豐BWF世界巡迴賽超級300賽10 $150,000 $170,000 $200,000
第六級BWF世界巡迴賽超級100賽不限 $75,000 $90,000 $100,000

主要規則

每個舉辦世界巡迴賽賽事的組織都必須遵守世界羽聯頒布的規章,部分有關世界巡迴賽的主要規則展示如下[2]

比賽項目

每個世界巡迴賽賽事必須包括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五個項目[2]

比賽規模

各級賽事的參賽人數須按照以下限制[2]

級別 最大參賽選手/組合數
主賽事
(Main Draw)
預賽
(Qualifying Draw)
第一級(總決賽)8名(男單/女單)
8對(男雙/女雙/混雙)
不設預賽
第二級(超級1000賽) 32名(男單/女單)
32對(男雙/女雙/混雙)
不設預賽
第三級(超級750賽)
第四級(超級500賽) 32名(包括4個預賽晉級名額)(男單/女單)
32對(包括4個預賽晉級名額)(男雙/女雙/混雙)
16名(男單)
8名(女單)
8對(男雙/女雙/混雙)
第五級(超級300賽)
第六級(超級100賽) 48名(包括8個預賽晉級名額)(男單)
32名(包括4個預賽晉級名額)(女單)
32對(包括4個預賽晉級名額)(男雙/女雙/混雙)
32名(男單)
16名(女單)
16對(男雙/女雙/混雙)

獎金分配

各級賽事的總獎金將按下列比例分配予參賽選手和組合:

第一級(總決賽)[8]
項目 選手/組合可獲得總獎金的百分比(獲得獎金的人數/組合數) 項目佔總獎金
百分比
冠軍 亞軍 淘汰賽4強 小組第3名 小組第4名
男子單打8.0%(1)4.0%(1)2.0%(2)1.1%(2)0.6%(2)19.4%
女子單打8.0%(1)4.0%(1)2.0%(2)1.1%(2)0.6%(2)19.4%
男子雙打8.4%(1)4.0%(1)2.0%(2)1.3%(2)0.7%(2)20.4%
女子雙打8.4%(1)4.0%(1)2.0%(2)1.3%(2)0.7%(2)20.4%
混合雙打8.4%(1)4.0%(1)2.0%(2)1.3%(2)0.7%(2)20.4%
第二級(超級1000賽)和第三級(超級750賽)[8]
項目 選手/組合可獲得總獎金的百分比(獲得獎金的人數/組合數) 項目佔總獎金
百分比
冠軍 亞軍 4強 8強 16強 32強
男子單打7.0%(1)3.4%(1)1.4%(2)0.55%(4)0.3%(8)0.1%(16)19.4%
女子單打7.0%(1)3.4%(1)1.4%(2)0.55%(4)0.3%(8)0.1%(16)19.4%
男子雙打7.4%(1)3.5%(1)1.4%(2)0.625%(4)0.325%(8)0.1%(16)20.4%
女子雙打7.4%(1)3.5%(1)1.4%(2)0.625%(4)0.325%(8)0.1%(16)20.4%
混合雙打7.4%(1)3.5%(1)1.4%(2)0.625%(4)0.325%(8)0.1%(16)20.4%
第四級(超級500賽)、第五級(超級300賽)和第六級(超級100賽)[8]
項目 選手/組合可獲得總獎金的百分比(獲得獎金的人數/組合數) 項目佔總獎金
百分比
冠軍 亞軍 4強 8強 16強
男子單打7.5%(1)3.8%(1)1.45%(2)0.6%(4)0.35%(8)19.4%
女子單打7.5%(1)3.8%(1)1.45%(2)0.6%(4)0.35%(8)19.4%
男子雙打7.9%(1)3.8%(1)1.4%(2)0.725%(4)0.375%(8)20.4%
女子雙打7.9%(1)3.8%(1)1.4%(2)0.725%(4)0.375%(8)20.4%
混合雙打7.9%(1)3.8%(1)1.4%(2)0.725%(4)0.375%(8)20.4%

排名點數分配

各級比賽提供的世界排名点数將依据下列方式分配予單打選手/双打组合[9]

賽事等級 冠軍 亞軍 4強 8強 16強 32強 64強 128強 256強 512強 1024強
世界羽聯第二等別賽事世界羽聯世界巡迴賽)(BWF Grade 2 Events (BWF World Tour))
第一級
(總決賽)
12,00010,2008,40016,6004,8003,00021,20060024012060
第二級
(超級1000賽)
12,00010,2008,4006,6004,8003,0001,20060024012060
第三級
(超級750賽)
11,0009,3507,7006,0504,3202,6601,06052021010050
第四級
(超級500賽)
9,2007,8006,4205,0403,6002,2208804301708040
第五級
(超級300賽)
7,0005,9504,9003,8502,7501,6706603201306030
第六級
(超級100賽)
5,5004,6803,8503,0302,1101,2905102401004530
^1 :年終總決賽參賽人數僅有8人/組。自2022年起,總決賽小組賽第三之積分從6,600調整為7,500點,小組賽第四之積分從4,800調整為6,600點。
^2 :因參賽人數限制關係,參賽選手不會取得灰色部分的分數,該等分數只是按分配比率計算出來的結果,僅供參考。

賽程安排

各級賽事的賽程須按下列安排每日的日程[2]

第二級(超級1000賽)和第三級(超級750賽)
項目 比賽日子
星期二
(第1賽日)
星期三
(第2賽日)
星期四
(第3賽日)
星期五
(第4賽日)
星期六
(第5賽日)
星期日
(最終賽日)
男子單打32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女子單打32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男子雙打32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女子雙打32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混合雙打32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對賽總數 40場40場40場20場10場5場
場地總數 至少4個至少4個3-4個2-3個1-2個1個
預計比賽時間 1,800分鐘1,800分鐘2,000分鐘1,000分鐘600分鐘300分鐘
第四級(超級500賽)和第五級(超級300賽)
項目 比賽日子
星期二
(第1賽日)
星期三
(第2賽日)
星期四
(第3賽日)
星期五
(第4賽日)
星期六
(第5賽日)
星期日
(最終賽日)
男子單打預賽16強賽/32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女子單打預賽8強賽/32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男子雙打預賽8強賽/32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女子雙打預賽8強賽/32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混合雙打預賽8強賽/32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對賽總數 36場(預賽)+
視情況而定(主賽)
80場40場20場10場5場
場地總數 至少4個至少4個3-4個2-3個1-2個1個
預計比賽時間 1,260分鐘(預賽)+
視情況而定(主賽)
3,200分鐘1,600分鐘900分鐘450分鐘300分鐘
第六級(超級100賽)
項目 比賽日子
星期二
(第1賽日)
星期三
(第2賽日)
星期四
(第3賽日)
星期五
(第4賽日)
星期六
(第5賽日)
星期日
(最終賽日)
男子單打預賽16強賽/64強賽64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女子單打預賽16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男子雙打預賽16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女子雙打預賽16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混合雙打預賽16強賽32強賽16強賽8強賽準決賽決賽
對賽總數 60場(預賽)
+28場(主賽)
84場40場20場10場5場
場地總數 至少4個至少4個3-4個2-3個1-2個1個
預計比賽時間 3,220分鐘3,360分鐘1,600分鐘900分鐘450分鐘300分鐘

裁判

在第二級(超級1000賽)、第三級(超級750賽)及第四級(超級500賽)的賽事中,賽會必須為每場比賽提供1位裁判(Umpire)、1位發球裁判(Service Judge),以及最少6位司線員(Line Judge)。賽會應安排最少6名來自主辦方以外的裁判,其中4人須為世界羽联认证的裁判和2人須為洲际羽联认证的裁判,最好能具有不同國籍;而在第五級(超級300賽)至第六級(超級100賽)的賽事中,賽會必須為每場比賽提供1位裁判、1位發球裁判,以及最少4位司線員。所有世界巡迴賽賽事的裁判長(Referee)和副裁判長(Deputy Referee)將由世界羽联任命,賽會可以在得到世界羽联的許可下,任命一位本地副裁判長[2]

球員承擔義務

世界羽聯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定,闡明世界排名前15的男子單打、女子單打,以及排名前15的男子雙打、女子雙打、混合雙打球員需要承擔的義務[10][11]

  • 依據前一年總決賽後一周公布的世界排名,達上述條件的球員必須參加該年度第一級至第三級的所有賽事,以及至少4站第四級賽事。
  • 依據當年7月第一個星期四的公布的世界排名,達上述條件的球員必須參加該年度剩餘的所有第一級至第三級賽事,以及至少3站第四級賽事。

巡迴賽站點

根據世界羽聯發佈的資料,世界巡迴賽的各級別賽事將包括以下站點[1]

巡迴賽冠軍統計(2018-2024)

冠軍成績統計

排名 隊伍 賽事級別 冠軍總計
總決賽 1000 750 500 300 100
1 中國112240384132184
2 日本42432302924143
3 印度尼西亞11513292423105
4 4915183210.588.5
5 中華臺北3767231359
6 丹麥41361212956
7 泰國2351316948
8 马来西亚134231142
9 印度112871837
10 香港29213
11 英格兰12912
12 西班牙51410
13 法國358
14 保加利亚178
15 新加坡2147
16 德國1214
17 美國213
18 加拿大213
19 荷蘭33
20 俄羅斯11.52.5
21 苏格兰22
21 22
21 越南22
22 斯里蘭卡11
總計3095125165234190839

參考資料

  1. (英文). Badminton Europe. 2017-03-20 [2017-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2. (英文) (PDF). BWF. [2017-12-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07).
  3. (简体中文)姬烨. . 新华社. 2017-03-19 [2017-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4. (简体中文). BWF. 2018-01-10 [201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5. (简体中文). BWF. 2018-01-12 [201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2).
  6. (英文) (PDF). BWF. [2018-01-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03).
  7. (简体中文). 新浪体育. 2018-01-10 [201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8. (英文) (PDF). BWF. [2017-12-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07).
  9. (英文) (PDF). BWF. [2018-01-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27).
  10. (英文) (PDF). BWF. [2018-10-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8-04).
  11. (繁體中文). 自由體育. 2018-09-07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