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
下南洋指的是发生在清末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由于自晚清列强侵略至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至国共内战等原因迁徙至东南亚的一个中国人大规模移民现象,因此该事件也被闽南民系称为“过番客”或“过番”。[1]
日期 | 汉朝 郑和下西洋(明朝) 清末 中华民国初年 |
---|---|
时间 | (汉朝时期,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清末民初) |
持续时间 | (广义上) |
地点 | 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亚各国 |
别名 | 过番客,过番 |
类型 | 中国人大规模移民现象 |
起因 | 清末战乱,民初军阀割据混战 |
历史
中国人下南洋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至清末民初,而中国人下南洋主要是以经商,打工为主。
清末
清末时期为汉人下南洋的大规模时期,咸丰十年(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后。根据条约记载“允许中国人出外打工”,而1860年后由于闽粤两省出现饥荒和内乱。因而最终选择下南洋谋生,而在下南洋后则是大多从事苦力与矿工。[3]
1920年代至1930年代
1926年(民国15年)至1937年(民国26年)为第二次下南洋大规模时期,由于军阀割据出现混战与国共内战等影响。导致中国各地内乱同天灾频繁,后期日本趁势攻占中国。最终亦导致出现第二次大规模迁徙现象。
参考来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