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略
背景
汉朝自武帝时开始征集天下图书,宫廷和官府中,图书堆积如山,分散收藏。高祖和武帝时,只曾校理兵书,[1]大部份典籍都无人整理。前26年,汉成帝下令光禄大夫刘向领导整理图书,加以校对,并编写目录,创建中央图书馆。刘向不但整理了宫中的图书,也运用了民间私人藏书,加以补充。[2]
成书经过
前26至前7年近20年间,刘向校定图书,过世后由刘歆续成,于前5年完成目录《七略》。[3]
内容
《七略》著录图书603家,13219卷,分为以下六类38种:[8]
-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 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各书名下都附有简略说明,乃节录「叙录」而成。此外,《七略》还有一篇「辑略」,说明六略38种图书类别的内容和意义,合为七略[9]。名义上《七略》是一份目录,实际上也是一部先秦至西汉的学术史[10]。
地位
《七略》体制严密而有系统,著录和总结了重要的文化典籍,反映当时的学术流派和思想体系,是《史记》以外西汉史学上的最大成就。刘向所撰的叙录,成为阅读指南,推动图书的流通。《七略》是后世目录学的典范,影响历代目录的编纂,班固撰《汉书》时,节录《七略》,写成「艺文志」,正史从此而有艺文志的体例。[11]南朝时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都倣效《七略》。[12]到了《中经新书》,改称为「甲乙丙丁」,而隋书,则改为「经史子集」,后来历代史书都用此将书籍分类,在四库全书应用的最是成功。
注释
-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页78。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16-17。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3。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17-18
- 长泽规矩也:《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页1。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18-19、30。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0-21、23。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4-25。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4。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页219。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8-30、33。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55、67。
- 长泽规矩也:《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页4。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7;长泽规矩也:《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页3。
参考资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