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粒子
α粒子(英语:),也被称作α射线或α辐射,是由两个质子及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其与氦-4的原子核相同。它以第一个希腊字母α命名,可以写作α或α2+,通常在α衰变中产生。因为α粒子与氦原子核相同,有时也会写成He2+
或4
2He2+
以代表+2价(失去两个电子)的氦离子。当α粒子从环境中得到电子,它就会变成一般(电中性)的氦原子4
2He。
![]() | |
组成 | 两个质子及两个中子 |
---|---|
系 | 玻色子 |
符号 | α, α2+, He2+ |
质量 | 657230(82)×10−27 kg 6.644[1] 506179127(63) u 4.001 |
电荷 | +2 e |
自旋 | 0[2] |
CAS号 | 12587-46-1 ![]() |
α粒子的自旋为0。由于标准α放射性衰变的机制,α粒子一般会有大约5 MeV的动能以及相当于4%光速的速度。(见下方「#能量与吸收」)。它是具高游离性的粒子辐射,通常(当其由放射性α衰变产生时)有较小的穿透深度(可以被数公分的大气层或皮肤阻挡)。
然而,由三元分裂产生的所谓长射程α粒子能量及穿透深度都是原本的三倍。比起核分裂过程所产生的氦原子核,组成10~12%宇宙射线的氦原子核通常也有较大的能量,能够穿透人体及数公尺的固体屏障,而少部分由粒子加速器制造的高能氦原子核也具有相同的能量。
名称
有些科学作家会把「双游离氦原子核(He2+
)」和「α粒子」当作相同的术语,但这个命名法并非定义良好。和β、γ粒子/射线一样,粒子的名字都隐含了它的制造过程及所含能量,但这些都没有被严格地应用。[3] 因此,当所指的是恒星的核融合反应(例如3氦过程),甚至是宇宙射线的一部分时,"α粒子"可以适当地作为术语使用,比α衰变所产生的还要高能的α是一种不常发生的核分裂-三元分裂的常见产物。然而,由粒子加速器(回旋加速器、同步加速器等)所制造的氦原子核比较不能够被称为「α粒子」。
α粒子的来源
α衰变


α粒子广为人知的来源为重原子(>106 u)的α衰变。当原子在α衰变中放出α粒子,原子的质量数会因为失去α粒子的四个核子而减少四,原子序会因为失去两个质子而减少二,该原子会变成新的元素。例如:铀衰变成钍、镭衰变成氡即为这类由α衰变进行的核转换。
α粒子容易从所有具高放射性的原子放出,如铀、钍、锕、镭以及超铀元素。与其他衰变不同的是,α衰变必须要有一个最小的原子核以完成这一过程。迄今为止发现能够协助此过程的最小原子核为铍-8以及碲元素中最轻的核素,其质量数介于104到109之间。α衰变有时会把原子核留在激发态,而原子核会放出γ射线以发布多余的能量。
α衰变的反应机制
和β衰变相比,α衰变中包含的基本交互作用是电磁力与核力的平衡。带正电的原子核与α粒子之间的库仑静电力[2]促使α衰变发生,而核力则会抑制它发生。在古典物理学中,α粒子并没有足够的能量脱离原子核内部强力形成的位能井。
然而,量子穿隧效应使α粒子能够在能量不足的情况克服核力。物质波的性质允许α粒子在距离原子核较远的区域停留,此时电磁力能够抵销核力。因此α粒子能够逃脱。
三元分裂
核分裂过程中若发生相对稀有(数百分之一)的三元分裂,会产生特别高能的α粒子。在此过程中,比起一般过程的两个,它会生成三个高能粒子,其中最小的粒子有90%的几率为α粒子,由于此类α粒子的能量高达16 MeV,它们被称为长射程α粒子,能量比起α衰变产生的α粒子还高出许多。中子诱发核分裂(发生在核反应炉的核反应)或是可裂变物质及可裂变锕系元素的核素(也就是可进行核分裂的重原子)进行自发核分裂(一种放射性衰变)时都可能发生三元分裂。无论是诱发或自发分裂,较重的原子核使长射程α粒子能够有比起α衰变产生的α粒子有更高的能量。
太阳的核反应
氦原子核可能参与星体的核反应,历史上我们偶尔会将其视为α反应(参见3氦过程)。
宇宙射线
组成宇宙射线10~12%的超高能氦原子核有时会被当成α粒子,宇宙射线生成的机制目前仍争论不休。
能量与吸收

α衰变放出的α粒子的能量有少部分和放射过程的半衰期有关,盖格-纳托法则表明半衰期时间在位数上的差异对能量的影响小于50%。
放出的α粒子所拥有的能量不同,虽然较大的原子核会放出较高能量的α粒子,但大部分α粒子的能量会介于3~7 MeV (兆电子伏特),其上下限对应到放射半衰期极短和极长的核素放出的α粒子。能量与波长的关系使其可以用α光谱测定法识别特定核种。
拥有5 MeV 动能的典型α粒子其速度为15,000 km/s,相当于光速的5%。对单一粒子来说这个能量相当高,但高质量代表它比起其他辐射(例如β粒子、中子辐射)来说速度较小[注 1]
因为它的带电及质量,α粒子可以轻易地被材料吸收,它也只能在空气中移动数公分,它可以被卫生纸或人类的皮肤吸收,通常可以穿透皮肤40微米,相当于数个细胞的深度。
对生物的影响
由于α粒子的吸收范围短且无法穿透皮肤表层,除非直接摄入或吸入会放射α粒子的物质,不然α粒子一般来说不会对生命造成危害。[5]因为其高质量及强吸收,若放出α粒子的放射性同位素进入人体(吞入、摄入或注射,1950年前二氧化钍悬浮液曾被当作X光的显影剂使用),它是游离辐射中游离性最强、最具破坏性的,剂量过大可能引起任何种类的辐射中毒。估计同剂量α粒子对染色体的影响比β、γ辐射高出10到1000倍,平均为20倍。一项与体内暴露在钚和铀的α辐射的欧洲核工人有关的研究发现当相对生物效应为20时,其致癌率(以肺癌为例)与外部暴露在γ辐射一样,也就是说,摄入一单位的α粒子,其危险性与暴露在20单位的γ辐射一样。[6]强α放射物钋-210(1 mg的210Po每秒放出的α粒子与4.215 g的226Ra相同)被怀疑与肺癌和膀胱癌有关(烟草的成分之一)。[7]钋-210曾被用来杀死俄罗斯反政府人士,2006年被用于毒害前俄罗斯联邦调查局中校亚历山大·瓦尔杰洛维奇·利特维年科。[8]
α粒子放射性同位素被吞入时,它的危险度会远胜于预计的半衰期与衰变速率,因为其高相对生物效应会对生物造成伤害。比起同等活性的β或γ放射性同位素,α粒子的危险性在平均上高出20倍,若摄入α放射物则会提高到1000倍。[9]
α粒子的历史


在1899年,物理学家拉赛福(在加拿大蒙特娄的麦基尔大学工作)与维拉尔(在巴黎工作)以穿透性与在磁场中的偏折把辐射分类成三种,拉赛福命名为α、β与γ。[10]拉赛福将α定义为那些对一般物体穿透力最低的辐射。
拉赛福的工作也包含了测量α粒子的质荷比,让他有了α粒子是+2价氦离子的猜想(之后发现是氦原子核)。[11]1907年,拉赛福和托马斯终于证明α粒子确实是氦离子。[12]他们让α粒子粒子穿过一个真空管的玻璃薄壁,之后管中捕捉到大量的氦离子,他们让管中产生电火花,之后由光谱得知是氦离子,并证实α粒子就是氦离子。
因为α粒子能自然产生,又带有能够参与核反应的高能量,因此对α粒子的研究可以带来早期的核物理学知识。拉赛福用溴化镭放出的α粒子推断汤木生的梅子布丁模型在根本上有瑕疵。在拉赛福的学生盖革和马士登进行的α粒子金箔散射实验中,一束α粒子被制造并射向金箔(几百个原子薄)。以硫化锌硫化锌当作光屏,α粒子撞上时会产生光线,拉赛福认为若原子的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确的,则均匀分布的正电荷应只会让带正电的α粒子轻微偏转。
实验发现有些α粒子偏折的幅度比预期的大(在拉赛福的建议下进行确认),有些甚至几乎反弹回来,拉赛福认为若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确的,则被反弹的粒子就像是15吋的砲弹射向卫生纸,但砲弹却被弹开一样。只有当原子的正电荷集中在中心时,才能将α粒子弹开,也就是原子核。
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α粒子自己就是原子核,也不知道质子和中子。这次实验后,汤木生的的梅子布丁模型被遗弃,之后出现了波耳模型以及现代的波动力学模型。


在1917年,拉赛福意外地用α粒子进行了核转换。1901年之后一个元素转换成另一个元素被认为是自然的放射性衰变,但当拉赛福将α衰变产生的α粒子射入空气时,产生了新的辐射,后来被确认是氢离子(拉赛福命名为质子)。之后的实验发现质子是由空气中的氮气产生,而这个反应被推定是氮转变成氧的核转换。
- 14N + α → 17O + p
这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核反应。
在右边的布拉格曲线中,可看见α粒子在末段失去较多能量。[13]
反α粒子
2011年,STAR的成员在美国能源部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中,利用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发现了氦原子核的反物质,也被称作反α。[14]该实验将金离子以接近光速对撞以产生反粒子。[15]
应用
- 游离烟雾探测器里面会有少量的α放射物镅-241。α粒子会游离空气让电流通过。火焰引起的烟雾粒子会使电流降低,进而使警报响起。此同位素无论是吸入或摄入都非常危险,但只要保持密封就可以最小化伤害。许多美国直辖市已经计划收集并回收老旧的烟雾探测器以避免它们进入一般的垃圾处理管道。
- 科学家正尝试利用α放射性同位素的破坏性,以少量同位素破坏肿瘤。
α粒子用于治疗癌症
α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三种方式根除恶性肿瘤:针对特定组织进行不熔放射性治疗(镭-223),作为放射源置入肿瘤(镭-224),作为肿瘤指向分子的链接物,像是抗体与抗原(肿瘤)的关系。
镭-223
- 镭-223是一种α放射物,因为它是一种拟钙剂,它会自然地吸附在骨头上。镭-223(在RaCl2的形式下)可以注入病人的静脉,它会进入那些因为癌细胞转移而快速增生的骨骼区域。
- 注入血液循环的放射性核素可以抵达有血管的地方。然而,这也代表对于内部并未血管化(里面几乎没有血流通过)的大型肿瘤来说,无法有效地以放射线来根除。
- 烟雾探测器带有镭元素,以作为能量来源。
镭-224
- 镭-224是放射性原子,它被当成新型癌症治疗方式DaRT(扩散α放射性治疗)的α辐射来源,该治疗用仪器的名称为Alpha DaRT™。
- Alpha DaRT由数个以镭-224浸泡的不锈钢圆型管线组成。每个镭-224经过衰变会产生6个衰变产物,此时会放出4个α粒子。α粒子的射程最多只到100微米,不足以处理大部分的肿瘤,然而镭-224的衰变产物可以在组织内扩散到2~3毫米,借此产生"死区"有足够的辐射以清除肿瘤(当管线设置恰当时)。[17]
- 镭-224的半衰期足够短(3.6天),可以有快速的临床效果而避免长期暴露在辐射下引起的伤害。同时,它的半衰期够长,让它可以即时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送到癌症治疗中心。
参见
注释
参考数据
- . NIST. [15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4).
- Krane, Kenneth S. . John Wiley & Sons. 1988: 246–269. ISBN 978-0-471-80553-3.
- Darling, David. .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7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December 2010).
- Firestone, Richard B. . Coral M. Baglin 8th ed., 1999 update with CD-ROM. New York: Wiley. 1999. ISBN 0-471-35633-6. OCLC 43118182.
- Christensen, D. M.; Iddins, C. J.; Sugarman, S. L. . Emergency Medicin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4, 32 (1): 245–65. PMID 24275177. doi:10.1016/j.emc.2013.10.002.
-
Grellier, James; et al. . Epidemiology. 2017, 28 (5): 675–684. PMC 5540354
. PMID 28520643. doi:10.1097/EDE.0000000000000684.
- Radford, Edward P.; Hunt, Vilma R. . Science. 1964, 143 (3603): 247–249. Bibcode:1964Sci...143..247R. PMID 14078362. S2CID 23455633. doi:10.1126/science.143.3603.247.
- Cowell, Alan. . The New York Times. 24 November 2006 [15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9).
- Little, John B.; Kennedy, Ann R.; McGandy, Robert B. . Radiation Research. 1985, 103 (2): 293–9. Bibcode:1985RadR..103..293L. JSTOR 3576584. PMID 4023181. doi:10.2307/3576584.
- Rutherford distinguished and named α and β rays on page 116 of: E. Rutherford (1899) "Uranium radiation and the electrical conduction produced by i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hilosophical Magazine, Series 5, vol. 47, no. 284, pages 109–163. Rutherford named γ rays on page 177 of: E. Rutherford (1903) "The magnetic and electric deviation of the easily absorbed rays from radium," Philosophical Magazine, Series 6, vol. 5, no. 26, pages 177–187.
- Hellemans, Alexander; Bunch, Bryan. . Simon & Schuster. 1988: 411. ISBN 0671621300.
- E. Rutherford and T. Royds (1908) "Spectrum of the radium emanation," Philosophical Magazine, Series 6, vol. 16, pages 313–317.
- Magazine "nuclear energy" (III/18 (203) special edition, Volume 10, Issue 2 /1967.
-
Agakishiev, H.; et al. (STAR collaboration). . Nature. 2011, 473 (7347): 353–6. Bibcode:2011Natur.473..353S. PMID 21516103. S2CID 118484566. arXiv:1103.3312
. doi:10.1038/nature10079.. See also . Nature. 2011, 475 (7356): 412. S2CID 4359058. arXiv:1103.3312
. doi:10.1038/nature10264.
- . PhysOrg. 24 April 2011 [15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4).
- Parker, C; Nilsson, S; Heinrich, D.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8 July 2013, 369 (3): 213–23 [2022-03-02]. PMID 23863050. doi:10.1056/NEJMoa121375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 Arazi, L; Cooks, T; Schmidt, M; Keisari, Y; Kelson, I. . Phys Med Biol. 21 August 2007, 52 (16): 5025–42 [2022-03-02]. Bibcode:2007PMB....52.5025A. PMID 17671351. doi:10.1088/0031-9155/52/16/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5).
- May, T. C.; Woods, M. H. .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1979, 26 (1): 2–9. Bibcode:1979ITED...26....2M. S2CID 43748644. doi:10.1109/T-ED.1979.19370.
延伸阅读
- Tipler, Paul; Llewellyn, Ralph. 4th. W. H. Freeman. 2002. ISBN 978-0-7167-4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