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C

TRADIC(TRAnsistor DIgital Computer or TRansistorized Airborne DIgital Computer,晶体管数字电脑或晶体管化机载数字电脑)是美国第一台晶体管化的电脑 ,于1954年完成[1] [2] [3]

TRADIC(电脑)
制造商贝尔实验室
发布日期1954年1月 (1954-01)
1955年,贝尔实验室的TRADIC原型机。位于左边的人是费尔克。
妖精电脑(Leprechaun computer)的直接耦合晶体管逻辑(DCTL)电路

该电脑是由贝尔实验室让·霍华德·费尔克[4]美国空军所造,这项项目开始于1951年,查理·布朗(L.C. Brown)是项目的主任工程师 [5]。最初是为了考察对机载数字电脑进行晶体管化的可行性,再来还有作为海军「扫瞄追踪」舰载雷达系统的晶体管化数字电脑。有数款型号完成如下: 「TRADIC Phase One」、「Flyable TRADIC」、「妖精(Leprechaun)」(1956年,使用锗合金结型晶体管 )和「XMH-3 TRADIC」。TRADIC Phase One的开发目的在于,在实验室环境中探索将晶体管用于数字电脑以解决飞机轰炸和导航问题的可行性。Flyable TRADIC则用来确认将机载固态电脑作为控制轰炸和导航系统组件的可行性。妖精电脑[6] [7] [8]是第二代实验室研究的晶体管数字电脑,用于研究直接耦合晶体管逻辑 (DCTL)。TRADIC Phase One电脑于1954年1月完成。[1]

TRADIC Phase One电脑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台完全晶体管化的电脑,早于1955年完成于奥地利的Mailüfterl或英国的Harwell CADET。但是早在1953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晶体管电脑就展示了一个雏形[9] ,曼彻斯特大学晶体管电脑在TRADIC投入使用之前就装有晶体管,但它使用真空管产生时脉信号,因此并不是完全晶体管化的电脑。然而TRADIC的1 MHz时脉功率为30瓦,也是由真空管电源提供,因为当时没有可用的晶体管可以在该频率下提供这么多的功率。如果在装有真空管的同时可以将TRADIC算作完全晶体管化,那么曼彻斯特大学晶体管电脑也应该算作这种电脑,而且它才是第一台完全晶体管化的电脑。如果两者都不能称为完全晶体管化,那么1955年2月的CADET才是第一台完全晶体管化的电脑。

Flyable TRADIC还集成了一个大功率输出真空管放大器,提供系统时脉电源。因为每个晶体管的功率都太低,设计人员最初设计了使用晶体控制的晶体管振荡器来驱动多个晶体管放大器的系统时脉,但是由于无法将放大器的相移控制到所需的容差,因此不得不放弃此设计。按照采用真空管集成的同样标准,Flyable TRADIC要么不是完全晶体管化的电脑,要么就是排在1953年的曼彻斯特大学晶体管电脑之后。不过相比之下,Flyable TRADIC的可操作条件的温度范围较广,从-55 °C (-67 °F)至+55 °C (+131 °F)。

TRADIC Phase One电脑具有684个贝尔实验室1734型A型盒式晶体管和10358个锗点接触二极管 。 TRADIC微小且轻巧,足以安装在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中,这是一台通用电脑。TRADIC Phase One电脑的程序是通过可卸除的插接板引入,而Flyable TRADIC的程序则是使用穿孔的麦拉绝缘片薄板引入,这让人联想到打孔卡保存。TRADIC每秒可运行一百万次逻辑运算,速度接近但仍不如当时1 MHz时脉的真空管电脑,但是TRADIC的功率不到100瓦,而且比真空管更可靠。


 

外部链接

参考数据

  1. Irvine, M. M. . 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London, UK: IEEE). September 2001, 23 (3): 22–42 [2009-06-07]. doi:10.1109/85.948904.
  2. (PDF). Computers and Automation. Jan 1955, 4 (1): 16 [2021-08-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8-09).
  3. Felker, J. H. . Managing Requirements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AFIPS). 1954: 46. doi:10.1109/afips.1954.36 (英语).
  4. . The Morning Call. February 28, 1994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5. Brown, Louis C. . 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IEEE). October–December 1999, 21 (4): 55–61 [2009-06-07]. doi:10.1109/85.801533.
  6. Weik, Martin H. . ed-thelen.org. A Third Survey of Domestic Electronic Digital Computing Systems. March 1961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1).
  7. Photos: . www.computerhistory.org.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5) (英语).
  8. (PDF). Computers and Automation. Jul 1957, 6 (7): 10–11 [2021-08-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8-09).
  9. 7 (2): 16–17. Apr 1955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